投射效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投射效应

【什么是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具体讲,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是相同投射。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因为互相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特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然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别人也闷热难耐以致客人来了就大放冷气空调;自己家喝酒,招待客人就推杯换盏猛劝酒。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对于某些概念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基本常识,学生们应该了解和熟悉,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在学生看来则不一定简单。这种投射作用发生的主要机制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认为他人也跟自己一样,从而合二为一,对对方进行了自己同化。

第二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加于对方的投射现象。认知主体以为对象正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导师对他的论文给以好评,结果他就会把一般性的评语都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第三是情感投射。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有很多优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令人难以容忍。因而人们总是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爱者,而严厉地指责甚至肆意诽谤自己所厌恶者。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投射效应心理学案例分析】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投射效应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当别人各方面的条件与自己相似时,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就会产生一种“试比高低”的冲动或欲望;二是当自己有不称心的事时,就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比如有人批评年轻人不该吸烟,有的年轻人就说:你看电影上的大人物叼个烟卷多潇洒!这就是说,大人物还吸烟哩,我这无名小辈有什么不可以的?以此来解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