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
姜姓国。伯爵。《左传·隐公元年》曰:"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四国皆姜姓。"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周厉王大臣"申季",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在原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此申国遂称"南申",西土之申国可称西申。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在此驻扎了军队。申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内地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于郑武公。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时,申国被灭,设为县。何浩先生认为约在前687-前684年之间。申国故城北即后世的南阳古宛城所在,位于今南阳市区东北部,有大小两重,文化内涵为周代和汉代。1981年在此附近的西周墓中,曾出土南申国青铜器。1975年清理的一座春秋中期墓,出土了楚国申县县公的青铜器。楚灭申后,曾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这就是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东申被迁往楚地,楚平王时申又在信阳恢复。南申亡国约在战国中早期。
“申国在陈(今河南淮阳)、郑(今河南新郑)之南”(郑玄《诗笺》),“介荆豫之间,芒芒四境,长淮绕于后,岩关峙于前”(《尚书·禹贡》)。申国周初封于唐、白河流域,建都在南阳市北谢地(高校教材《中国古代史》87页),到西周末,周宣王任用贤臣安邦定国,派方叔大军打败楚国,派召伯率军征伐淮夷;申伯文武兼备,佐周有功,宣王又增封申伯淮河上游地区,命召伯往营新邑谢城(明、清《一统志》:古“谢城在信阳州西北六十里,周申伯所封”)。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诗·采芑·崧高·黍苗》)。《汉书·地理志》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之国,吕太公所封,……”,“申之疆域,在冥厄之北,淮水之南”。申国东接弦(在今光山县西北)、黄(在今潢川县西)、江(在今正阳县东南),西连蓼(在今唐河县西南湖阳镇)、邓(在今襄阳北至邓州市一带)、吕(在今南阳市西)、北邻鄂(又作“噩”,在今南阳市东北)、道(在今确山县北)、蔡(在今上蔡、汝南),南近郧(在今湖北安陆)、随(在今随州)、唐(在随西北)。申国为方伯大国,申侯,神农、四岳之后,姜姓,伯爵,故称申伯。西周建立初期,分封姜姓申、吕和同姓蒋(在今淮滨县)、息(在今息县)及郧、随、唐等“汉初诸姬”,是为了加强监控南方的巴(在今四川重庆)、濮(在巴东楚南)、邓、楚等部(见高校教材《中国古代史》87页)。
国君
姜佐,封于申。妣景仆氏,子汲。
姜汲,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陵高。
姜陵高,妣姬氏,子嵩。
姜嵩,妣温氏,子谋。
姜谋,一作某公。妣顾氏,子成。
姜成,妣马氏,子胡。
姜胡,妣温氏,子献。
姜献,妣有施氏,子宁。
姜宁,妣顾氏,子恩。
姜恩,字宏道,妣孟氏女适周厉王。子诚、申甫。
姜诚,号申伯。辅宣王中兴,宣王赐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遂为谢氏受姓始祖。妣王、高、张氏,子弘、猛。
姜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