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果
面包果
breadfruit
桑科(Moraceae)两种近缘乔木的果实。一种是面包果(Artocarpus communis, A. incisa或A. altilis),产南太平洋地区,树高12∼18公尺(40∼60呎);叶大,宽椭圆形,亮绿色,顶端3∼9浅裂;花单性同株,雄花排列成密集的棒状花穗;雌花丛集成球形,花序具刺,著生于海绵质花托上;成熟果略圆,直径10∼20公分(4∼8吋),淡绿色至褐绿色,果肉白色、质粗松,略似纤维质,为当地的主食。非洲面包树(Treculia africana)原产于热带非洲,作为次要的粮食作物。
面包果又称面包树,属桑科是典型的热带多年生常绿果树。原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现斯里兰卡、美国的夏威夷、墨西哥、巴西、扎伊尔等国有栽培,我国海南的万宁、保亭、儋州,台湾的宜兰、屏东、花莲有零星种植。
面包果属桑科,果实按种子有无分为有核和无核2个类型:有核品种通称面包坚果树或称硬面树,果实含有大而多的圆形白色种子,种子与果肉煮熟后可吃。用种子或插根繁殖。无核品种,无核,树形较矮,通称面包果。用插根
面包果(Artocarpus communis)繁殖。
面包果用途广,果实可食用,树姿美,可作观赏树,可种植。
据说面包果原产于马来群岛,自远古就有栽培,史前即传播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科克(James Cook)船长在太平洋岛屿发现了面包果,并认为可充当西印度群岛的黑奴的粮食,他建议布莱(William Bligh)将面包果带到西印度群岛。布莱指挥「邦蒂号」(Bounty)首次航行失败,第二次航行後,成功地将面包果栽种在牙买加。但黑奴爱吃香蕉和木薯,面包果始终未成为他们的主食。按一般水果的概念,面包果不算是水果,其淀粉含量高,很少生吃。一般需经烘烤、蒸煮、煎炒或晒乾後磨成粉再供食用。在西印度群岛及中美洲(从墨西哥至巴西),面包果树栽培在门前庭院里,果实供市售。无籽类型用根出条或根插条繁殖。在南太平洋岛屿栽培品种很多,但热带美洲无之。面包果树不耐霜冻,甚至在佛罗里达的最南部也未能栽培成功。在一些南海地区,其纤维质的内层树皮用以织布,木材用以造独木舟和制作家具,树液用做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