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周光权

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周光权,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重庆市人,

研究方向:刑法学

学历背景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在四川省司法厅工作

2.1999年8月分配至清华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

3.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

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挂职)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获奖情况

1.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2.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3年);

4.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3年);

5.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4年);

6.第一届“法鼎奖”(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银奖(2005年)。

主要学术成果统计

(一)主要论文

1997年

1.“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法学》1997(1),P.16~20;

2.“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3),P.22~30;

3.“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3),P.19~22;

4.“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4)。

1998年

5.“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3),P.30~48;

6.“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

7.“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 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

8.“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2),P.33~39;

9.“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4),P.43~48;

10.“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4)。

1999年

11.“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5),P.127~138;

12.“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6),P.61~66;

13.“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6),P.90~97;

14.“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4),P.120~126;

15.“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4),P.17~26。

2000年

16.“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3),P.46~72;

17.“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2),P.89~95;

18.“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

19.“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

20.“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

21.“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

22.“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