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猪儿粑
红桥猪儿粑是四川省江安县红桥镇的一种小吃,可谓享誉川渝,其晶莹剔透、温软如玉。相传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们在兵荒马乱中为祈求菩萨保佑,急智中用家中仅有的糯米作成小猪样的粑粑,放在神灵面前祈祷,诚心感动了上苍,从此红桥风调雨顺,人民安康,而红桥猪耳粑也从此成了江安人桌上的佳肴。
红桥镇人喜吃猪儿粑也远近闻名,什么张猪儿粑、李猪儿粑、王猪儿粑…………比比皆是。笔者虽不是王猪儿粑,但也称得上猪儿粑王,一顿吃下一笼猪儿粑不在话下(一笼约16个),在当地能轻松吃下两笼猪儿粑的人不在少数,真可谓大肚罗汉矣!
在当地民间有"吃一个猪儿粑得道,吃两个成仙"之说。道者,门道,味道也。说明猪儿粑饮食文化的精深,猪儿粑味道十分了得;仙者,快乐逍遥赛神仙,大概是吃猪儿粑时的感受吧。当地流传着许多红桥猪儿粑谜语诗,这些谜语诗充满乡土特色,读后令人遐想,从诗中品味出猪儿粑的仙、道来。这些谜语诗可供吃猪儿粑时自娱,增加欢乐气氛。现随手拈来两首以飨食者。
洁白晶莹的身子;
圆圆鼓鼓的肚子。
巧媳妇手中呵护;
粑大王棍下战死。
前两句描写了猪儿粑的形状,晶莹剔透,那馅儿把猪儿粑胀得鼓鼓的。后两句则道出了搓猪儿粑时小心翼翼的样子,搓成的猪儿粑被蒸熟后,最终被粑大王们用筷子夹入口中狼吞虎咽吃下去。
一个书生白又胖,
锦秀文章肚里装;
姑娘爱他亲一口,
小伙瞧见口水流。
那又白又胖的猪儿粑呀,里面包的馅儿品种繁多,有香有甜,真象一篇回味悠长的文章,难怪惹得姑娘们如此爱他,就连小伙子们瞧见了也喜欢得直流口水。
红桥镇有一片肥沃的红土,盛产优质糯稻,其米质优良,做成的猪儿粑营养丰富,滋润可口,风味独特,入口绵扎,米香扑鼻,这与红桥猪儿粑出名有很大关系。红桥猪儿粑分水磨猪儿粑和磕粉猪儿粑两种。
红桥人过节、生日、祭祀、栽秧或招待远方的客人要做猪儿粑吃。并在正月初一早晨有吃猪儿粑的传统习俗。因为,一笼猪儿粑活脱脱的象财神爷面前的那个聚宝盆。因此,正月初一早晨吃猪儿粑象征着一年的新的一天开始财源聚集。另外,正月初一的猪儿粑要用一片青菜叶缠身,象征着财不白要,诚信聚财,诚实聚财。多年来红桥人民以此传统美德用来教育子孙后代。栽秧子吃猪儿粑是相传当地有一大户人家专爱吃磕粉猪儿粑,但不给他做工的长工们吃。为了吃猪儿粑,长工们栽秧时故意弄些秧子在田里浮起不插。大户问其故:没吃猪儿粑秧苗沉不下去。大户会意,长工们吃到了可口猪儿粑后秧苗就很少浮在水面。现在当地农民栽秧时也时兴吃猪儿粑。初到红桥作客,对着诱人的猪儿粑时,千万不要轻露馋相,否则,你就有可能被有玩笑开的老表嫂或舅母子们的作弄。笔者第一次在红桥走老丈母时就"馋相毕露",第二顿就吃到了以朝天七星椒为馅的猪儿粑。不爱吃辣椒的我,被辣得呼儿嗨哟,汗水直流,引得舅母子们哈哈的嘲笑,而我还得"忍酸吞辣"出洋相。
“腊月三十守田坎(即守岁),正月初一抢元宝(即汤元)。”从初二开始,小镇家家户户就要做“猪儿粑”了。这“猪儿粑”便是红桥小镇独具风味的名小吃。
与汤元不同的是,“猪儿粑”须在糯米面中加少量大米面和生猪油混合,用四成热水调熟后再加六成冷水全部揉匀成团,以做时不粘手不开裂,可塑性强能成型为佳;熟后有光泽和透明度。蒸时掌握火候按时“闪气”以免变形走样。蒸熟后稍凉片刻使其表面减少粘性方可上桌享用。吃时每人一筷一碟和一杯清茶,清茶作湿筷用,吃过“猪儿粑”后可将清茶喝下清心解腻。“猪儿粑”的包心和花样也很丰富,常用的包心有“喜沙”、“酥麻”、“肉馅”、“水晶”、“豆腐生”等,花样有“鸡冠”、“三尖角”、“眉毛舒”、“碗儿帽”、“柳腰”、“圆鼓”、“桃花”、“蝴蝶”、“软紫荆花”等。如待客,主人都要逐一介绍各花样名称及其包心内容,让客人们观赏和各取所好。由于熟后其形状如小猪,“猪儿粑”因此而名。
随着旅游业的勃蓬发展,红桥镇又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典庄园,许多外地游客都纷纷前去品尝猪儿粑,就连很多名人名士在吃过猪儿粑后,对红桥猪儿粑也赞口不绝。有的逢年过节纷纷争相订购红桥磕粉,甚至有的亲自走亲访友到红桥品尝猪儿粑,现红桥磕粉年销量达千吨以上。同时,红桥猪儿粑馆已在宜宾、泸州、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落户生根,据说有一位红桥人还把猪儿粑馆开到了美国的纽约市。
游一游竹海自然风光,玩一玩夕佳民俗风情,看一看僰王古寨遗迹,累罢,再品一品红桥猪儿粑,那滋味才享受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