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山

杨仁山,字文会,安徽石埭人,1837年出生于官宦之家。杨仁山14岁即能诗善文,兴趣广泛,天文、地理无不研读。27岁时杨仁山生了一场大病,他在病中反复诵读了佛典《大乘起信论》,对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866年杨仁山移居南京, 结识了一批佛学同好,从此,杨仁山立志佛学研究,他遍求佛典,饱览经史,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佛教的振兴事业。
由于当时时局混乱,许多佛教典籍毁于兵火,杨仁山邀集友人发动募捐,于1866年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刻经处最早设在北极阁,第二年杨仁山将延龄巷的私宅捐出来,从那是起,这里就成了传播佛教文化的十方公产。
金陵刻经处创立后,杨仁山采用方册本刻印了大量的佛典,较之以前各种藏经,易于选购、方便携带,满足了佛教信众的普遍需求。金陵刻经处刻印的经书传承了中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水墨印刷、线装函套等传统技艺,校勘严谨,刻工精致,质量很高,百余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杨仁山认为要振兴佛教,必须“自开学堂始”,他于1908年在金陵刻经处办起了“祗洹精舍”,“祗洹精舍” 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堂,开设有国文、英文、佛学等课程,杨仁山自任佛学教师,讲授《楞严经》等佛教经典。“祗洹精舍”推动了近代佛教教育事业的开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后来在中国近代佛教有相当影响的太虚大师,就是第一期的学生。
杨仁山在近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金陵刻经处的藏经楼里珍藏着的《金刚经》经板,已有130多年历史了,由这些经板印刷的佛经早已经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杨仁山曾两次出访欧洲,当他在大英博物馆看到国内无处寻觅的中国古本佛经时,“刻经弘法”的决心愈加坚定了。这期间,杨仁山结识了日本佛学家南条文雄,共同切磋佛学,还托他从日本等国寻回旧刻经卷300余部,其中有失传于隋、唐年间,千余年来未曾出现过的典籍。
杨仁山主持金陵刻经处四十多年来,印行经典达百余万卷,佛像十余万张,不仅满足了佛教信众的普遍需求,也促进了佛教义学的振兴。他所创建的南京金陵刻经处,是中国目前唯一刻印流通木版佛经,以佛学研究和印经、讲学为事业的佛教学术文化机构,杨仁山无愧于中国近代“复兴佛教”第一人之称。
清宣统末年既公元1911年的10月8日,位于古城南京延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南京佛学研究会正在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老会长病情日趋严重,授意他们选举新会长并延续刻经事业不辍。下午五点钟,内宅传出哀讯,金陵刻经处的创办人、佛学研究会的老会长、一代佛学大师杨仁山居士谢世了,享年75岁。
两天后,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次年中华民国诞生。
杨仁山先生去世后,家人按其“经版所在,即灵柩所在”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金陵刻经处院内,竖塔为志,至今,杨先生的墓塔仍在,他的读经处“深柳堂”依然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