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轻骑兵

【中 文 名】屋顶上的轻骑兵
【法 文 名】Hussard sur le toit, Le
【出品年代】1995
影片信息【国 家】法国
【类别】惊险、言情
【编 剧】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蒂埃里·阿勃加斯特
【导 演】让-保尔·拉佩诺/ Jean-Paul Rappeneau
【主 演】奥利维耶·马尔迪内/ Olivier Martinez
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Pierre Arditi
François Cluzet
【影片长度】119 Mins
【对白语言】法语
剧情介绍一名年轻的意大利骑兵来到法国,一路潜逃至一处民宅,里面住着一位美丽佳人宝琳娜,一段感情由此产生,他要用一生的时间、静默和坚贞去爱上面前这个女孩……
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由法国作家吉欧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反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革命青年安杰罗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一段传奇般的经历。
1832年夏夜,正在普罗旺斯小城阿克苏从事革命活动的安杰罗被同伴出卖,
遭到奥地利人追杀,
仓皇出逃。一路上,
安杰罗奋力搏杀,
杀开一条血路。
还有更为可怕的死亡威胁:霍乱在普罗旺斯蔓延开来,濒临死亡的人们在挣扎、在呼号;很多村庄已人迹灭绝,黑鸦、饿狗在农舍里进进出出,驻留在面目狰狞的尸体上撕扯着;随处可以嗅到死亡的气息……
残酷的环境让安杰罗更为坚毅果敢;意大利绅士与骑士使命感使他在亡命途中依然扶老携幼,救死扶伤。
在普罗旺斯大集镇曼罗斯克,受瘟疫、死亡折磨而失去理智的居民追杀所有的陌生人;安杰罗与追杀他的奥地利人概莫例外。他不得不在屋顶上栖身,
与一只无家可归的猫为伴。
即便如此,无论是写给母亲的信,还是和他的猫“朋友”在屋顶上喃喃自白,安杰罗最牵挂的还是他的祖国、他的同伴与他的革命,铭记于心的是母亲自幼严厉的教诲……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亚平宁半岛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了自己的国家的独立与自由,与统治者英勇抗争,他们忍辱负重、意志坚强、舍生忘死……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伏契克笔下的牛虻,是熟知的人物之一:他从懦弱青年成长为饱经忧患的爱国志士,为了革命理想隐姓埋名;他在刑场上面露微笑,恣意嘲弄侩子手;他舍弃了亲情与爱情,他的诀别信让青梅竹马的女友悲恸欲绝……
安杰罗身上,能见到时代英雄的缩影。
在曼罗斯克,安杰罗有幸遇上了少妇宝琳娜,在那里惟有宝琳娜面对死亡,气定神闲;并毫不犹豫地收留了这个衣衫褴褛的陌生男子;知遇之恩使绅士与淑女的邂逅成就为一段乱世情缘……
当宝琳娜与安杰罗再次在逃难中相遇,携手冲破的士兵们的路障,在普罗旺斯广阔的土地上驰骋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心旷神怡起来:死亡的气息渐渐消退,
大自然张开了双臂拥抱着他们:
湛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莽莽原
幕后制作本片在制作上颇具磅礴气势,将乱世中的爱情故事处理得缠绵悱恻,人们在经历过“非典”之后欣赏本片更是感触良深。
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法国南部的村镇上。安哲罗是一个逃亡的意大利轻骑兵上校,当他来到法国南部时,正赶上一场蔓延的霍乱,也邂逅了一位高贵美丽的法国少妇波林拉,两人开始了千里同行的旅途。途中二人渐渐滋生了微妙的情愫。
点评:本片由法国著名导演让-保尔·拉佩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位导演的前一部影片《大鼻子情圣》曾经取得巨大成功。本片摄影师完美呈现了法国南部的山光水色,成功地把文学原著的诗意影像化。
本片由法国著名女影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男主角奥利维耶·马尔迪内诠释安哲罗一角,以清秀飘逸的古典扮相,为演艺圈中的话题人物,并受到全球注目,在拍摄过程中与朱丽叶·比诺什坠入情网,为影坛再添佳话。
主要演员朱丽叶·比诺什于1964年3月9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她的母亲是个演员,父亲是个雕刻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小比诺什的艺术基础。从8岁起,她就在学校里演出戏剧节目,中学时代又演过莫里哀的话剧。后来由于父母离异,比诺什来到巴黎。为了生活,她当过出纳员、售货员。一次偶然的机会,素有法国影界“伯乐”之称的贝纳阿尔德被比诺什的娇美所迷住,随后便把她引入了电影圈。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时年23岁。芝加哥“太阳时代”的著名电影评论员罗杰-埃伯特在他有关电影电视回顾的专著中这样评价朱丽叶-比诺什:她的“美丽和清纯就像清新的空气一
样透明。”1992年朱丽叶完成了路易斯-马勒的影片《Fatale》后,她的清纯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影片放映后,比诺什说:“马勒正试图改变我的形象,他认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经世故的成份。”一年后,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诺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这次埃伯特说:“比诺什有一张适合这个角色的脸庞,因为她能让人相信,她是个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达这些。”拍摄完这部影片,她稍作调整,1994年,比诺什做了一位母亲。
此后,她再次出山,在法国电影制作史上一部最为昂贵的影片(耗资达3500万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 Le》中担任女主角。“纽约时代”电影评论员斯蒂芬-霍尔登写道:“比诺什在这部影片中传达了一种炽热精神情感,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旧金山“主考官”杂志电影评论员巴巴拉-舒尔加瑟甚至对比诺什的喜爱程度超过了电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奥立佛-马西尼斯,他认为比诺什的眼睛“晶莹闪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动无比。”
在饰演了一些小角色后, 1981年,比诺什参加了影片《生活中最美好的》演出并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 1985年她又参加了《你好,玛丽》、《家庭生活》、《别了,布莱欧》等影片,扮演了多位不同性格的女主角,尤其在《别了,布莱欧》中,她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使人看到了她对电影艺术的忘我追求。1985年,比诺什又挑起了《约会》一片的大梁,凭其出色的的表演荣获了法国电影界为奖励青年女演员而设的罗密·施奈德奖。1986年,她又出演了英语片《卑贱的血统》(《Bad Blood》),她那纯真清新的演技再次征服观众,获得了87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进入90年代,名声大噪的比诺什于92年在影片《烈火情人》(《Damage》)中饰演了神秘的女主人公安娜,与奥斯卡奖得主杰瑞米· 艾恩斯大演对手戏。 接着,她又在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享誉影坛的《蓝》(《 Blue》)、《白》(《White》)、《红》(《Red》)三部曲中主演了第一部《蓝》,塑造了失去了丈夫再度寻找精神归宿的朱莉形象,真实感人。比诺什也因此而荣获了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
比诺什常自信地用“我可以演得更好些”来鼓励自己,为了摘取凯撒影后的桂冠,她仍在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