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方言与客家方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方言是判别客家人的主要标志之一。刘善群先生在其著作《客家与宁化石壁》中指出:“鉴别是否客家人,文化较血统更为重要。”“我们认为分别是否客家人的要素,更重要的应该是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关于客家文化素质,该书引用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在其合著的《客家风华》的解释是“能操客家方言

,也包括客家的生活习惯等”。《客家与宁化石壁》还告诉我们,客家地区的客家方言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闽西、粤东、赣南,“其人口互动多,语言自然也变异大”。“宁化(石壁)客话,又被称为‘闽西客家话的一种土语’,或称‘原始客家话’。”“梅州客家之所以会成为当今客家话的代表,是由于其扩散范围广,使用的人口多,并不一定是正宗之故。”这即是说,客家地区的方言大体相同,又各有差异,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建宁方言使用范围主要为建宁境内,县内乡间与城关话又各有差异。西部、南部与宁化邻近处的口音与宁化方言便更为相近。本文所说的建宁方言主要指建宁城关话,客家方言主要指宁化城关方言。本文涉及的主要是建宁与宁化两地方言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

常用词语。建宁方言与宁化方言中,许多常用词相同或相近。如(下面宁化话例子主要取自新编《宁化县志》);

普通话 建宁话 宁化话

太阳 热头 热头

月亮 月光 月光

白天 日里 日昼

中午 昼 昼

一个半月 介半月 介半月

(雪)化了 烊 烊

房(整座) 屋 屋

房间 间 间

台阶 岭架 岭子

椽子 角子 角子枋

厅堂 厅下 厅下

厨房 灶下 灶前

楼上 楼棚上 棚上

绳子 索 索

筷子 箸只 箸只

汤匙 调羹 调羹

种稻田 作田 作田

种菜地 耜园 耜园

插秧 栽禾 栽禾

斗笠 笠女麻 笠嬷

雄(家禽) 公 公

雄(家畜) 牯 牯

雌(家畜) 女麻 女麻

阉(禽畜) 结 结

荸荠 马荠 马荠

稻穗 禾石 禾涉

蔬菜 青菜 青菜

男人 男人 男子涉

妇女 妇娘 妇娘里

哥哥 老伯、哥哥 老伯

儿媳 新妇 新妇

涎水 口澜 口澜

酒窝 酒靥 酒靥子

出嫁 行嫁 行嫁

怀孕 有好事 有好事

服中药 食茶 食茶

造坟 做地 做地

穿(衣) 着 着

洗脸 洗面 洗面

洗澡 洗汤 洗汤

吃饭 食饭 食饭

喝酒 食酒 食酒

口渴 嘴燥 嘴燥

砍柴 斫柴 斫樵

站立 彳奇 彳奇

说话 话事 话事

高兴 快活 快活

这个 个介 只介

常用词语中,建宁与宁化相同或相近的还有不少。这些相同或相近的,不仅是文字、发音也大致相同或相近,语音相同之处,建宁与宁化两地方言的声母都有17个,声调建宁有7个,宁化6个,建宁方言中入声分为阳入、阴入,宁化方言入声分阴阳。差异较大的是韵母,建宁方言有韵母73个,宁化44个。

建宁与宁化两地方言中都存在送气音多与浊音清化现象。如“白、坐”普通话为不送气音,而两地方言皆为送气音。如“日、然、染、让”等普通话中皆为浊音,而在两地方言中皆为清音。

与宁化方言相同之处的还有建宁方言中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语。如前面常用词例子中的“着(衣裳)”、“食(饭)”、“箸只”、“斫(柴)”等外,再如称“客气”为“拘礼”、称“哭”为“啼”、称“锅”为“镬”、称“姐姐”这“阿姊”,等等。李如龙教授在为新《建宁县志》撰写的“方言”编中,罗列出建宁方言中与唐宋间的《广韵》、《集韵》中音义相合的字74例。当然,这74例并不是方言中的全部。建宁方言与宁化方言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自有其原因。宁化方言是唐宋中原古音与赣语及土著语言长时期整合的结果。关于建宁方言,李如龙教授在新《建宁县志方言》中指出:“乾隆年间编修的《建宁县志》卷九《风俗方言附》(朱霞拟稿)云:‘建邑之语近似中原,即音多燥硬,非同蛮响间。’……和闽方言相比,赣方言显然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普通话,建宁方言是福建境内最纯粹的赣方言,说它‘近似中原’是合乎事实的。”建宁古代有记载人口最多的时期是南宋,南宋咸淳七年(1271),全县人口近13万人。20世纪90年代,建宁县志办组织人员调查了全县59个姓氏的族谱,其中31个姓氏是宋代从江西与邵武等地迁居建宁的。这也可以看出,宋代是建宁古代迁入人口最多的时期。这情况与宁化相类似。同是宋代建宁、宁化两县都迁入大量人口,迁入的人口又多来自江西,这相同的变化势必给两地方言以相类似的影响,不同的只是影响的程度。再者,两地相邻、山水相连的地缘关系,两县人口不时的互相流动,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两地的方言,减少两地方言的差异,拉近两地方言的距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