鳐目

软骨鱼纲中沿着底栖、少活动方向发展的一支,包括各种鳐。体形背腹扁平,胸鳍扩展与头和躯干愈合成盘状,鳃裂5对,开口于头的腹面(鳃裂腹位),口、鼻均在腹面,喷水孔在背面。尾多细长或呈鞭形,游泳主要靠胸鳍。生活在浅海的底层,游泳能力不强,食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我国常见的如孔鳐(Raja porosa),尾上具3~5纵行瘤刺,产于黄海、东海。赤魟(Dasyatis akajei),尾细长如鞭,尾上有一个长棘,分布于东海和南海。电鳐(Narkejaponica),因具有发电器官而得名。电器官位于扩大了的胸鳍内,呈蜂窝状,是由六角形肌肉细胞组成,放电量可达100伏特左右,用以防御敌害或以电击昏小动物以捕食,产于南海。
鳐目是多种身体扁平的软骨鱼,属于板鳃类,在基因上和鲨鱼很接近,尤其和猫鲨科更接近,因此和鲨同属于一类,鳐一般在海底营底栖生活,口和鳃裂都是腹位,只有少数种类是在海中游动或在淡水中生活,胸鳍大,臀鳍消失,一般是肉食性,以鱼和软体动物为食物,体形差异相当大,大的有几米长,小的只有几厘米,也有可以作为宠物饲养的品种。除了能发电的电鳐目单独分出以外,鳐目的鱼可以分为14个科,是板鳃类中最大的目。
鳐鱼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从浅海到2700米以下的深水处。共9属,分3科。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就现在所知,全部鳐类鱼均为卵生,其卵又称“美人鱼的荷包”,常见于海滩,长方形,有革质壳保护。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厘米;大鳐可长达2.5米。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游动时靠胸鳍作优美的波浪状摆动前进。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为食,由上面突然下冲,扑捕猎物。
锯鳐科(Pristidae)
尖犁头鳐科(Rhynchobatidae)
犁头鳐科(Rhinobatidae)
团扇鳐科(Platyrhinidae)
鳐科(Rajidae)
单鳍鳐科(Arhynchobatidae)
无鳍鳐科(Anacanthobatidae)
拟鳐科(Pseudorajidae)
扁魟科(Urolophidae)
魟科(Dasyatidae)
江魟科(Potamotrygonidae)
燕魟科(Gymnuridae)
鲼科(Myliobatidae)
蝠鲼科(Mobulidae)
鳐目(Batoidea)
这是一类特化了的鲨类,体形扁平,胸鳍扩大,与头部相连如翼状。背鳍与臀鳍缩小,尾鳍呈鞭状。眼睛背位,口和鳃裂均腹位。牙齿扁平,便于压碎贝类动物以作食料。自侏罗纪至今,但化石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