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茸始祖马兴泰
炸茸始祖马兴泰
今天,在人民大会堂的吉林厅内,摆放着一架产自长白山的三权砍头鹿茸,足有一尺多高,细毛、红地、丰美、对称,受到参观者的一致赞誉。这架鹿茸就是“马记鹿茸”的创始人马兴泰炸制的。
马兴泰,山东省东平县人,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二年(1913年),18岁的马兴泰只身一人来到了大肚川哈色钦的皇家鹿苑,去投奔前两年逃荒到鹿苑当伙计的一位老乡。很快,这位老乡就把马兴泰介绍给了鹿苑的老板赵振山。赵振山见马兴泰显出一股聪慧之气,便派他去给从天津请来的炸茸师朱坤武、王玉林烧开水,并请朱、王两位技师把炸茸技艺传授给马兴泰和鹿苑的另外的一个小活计梁久荣。旧社会有句俗话,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炸茸技师即使是身怀技艺,也绝对不会外传。马兴泰很有心计,边烧水边偷看炸茸技师的操作。他注意到,炸茸技师在炸茸前,对每一架鹿茸都要仔细观察一番,然后分别摆放好。而这些鹿茸下水炸的时间也有长有短。趁着技师外出歇息的空隙,马兴泰把技师分放的鹿茸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发现不同鹿茸的外皮纹路各不一样。于是,他将这一点默记在心里,然后再看技师对各种鹿茸下水炸煮的时间有什么不同。渐渐的,马兴泰看出了门道。原来,这些鹿茸的奥秘就在于,因为茸质的不同,使得煮炸的时间也不会相同。而只有这样,才能炸出优质的鹿茸。鹿茸在煮炸后,还要进行整形制作,才能上市出售。这时,炸茸技师就会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不准别人随便进来。这时,马兴泰就以送茶水为名,进屋为技师斟茶倒水。而在伺候技师的同时,马兴泰就会留心技师的整形操作,将技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他掌握了炸茸的制作工艺的所有过程和细节。
这一年,鹿茸收割季节到了,可是鹿苑请的炸茸技师却没有按约前来。赵振山心急如焚。因为鹿茸的割、炸时间性非常强,早几天锯茸、虽然茸嫩、毛钯、皮色也好,但分量轻,会减产;但若是晚锯几天,就会使鹿茸老化,加工程序就会变得很麻烦,而且也卖不上好价钱;当天锯下的茸,能上能马上就得下水炸煮,不然会腐烂变质,甚至发霉变臭。正当这时,马兴泰站出来说:“赵老爷,让俺炸一架鹿茸试试,俺给技师烧炸茸开水时,已经把技术学到手啦!”赵振山半信半疑,无可奈何地说:那你就试试吧。鹿茸锯下来,水也烧开了,马兴泰挽出袖子,请师弟梁久荣帮助打下手,开始炸制鹿茸。一道道工序操作完毕,一架色如红玛瑙的艺术品摆在了赵振山的面前。赵振山仔细一看,高兴极了。马兴泰炸制的鹿茸在茸质、色泽、外形等方面,与天当技师炸制的鹿茸不相上下。赵振山兴奋地拍着马兴泰的肩膀说:今后,你就是咱鹿场的炸茸技师。天当炸茸技师再来,我还不用了呢!”
从此,马兴泰继续刻苦钻研,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更加精益求精。他炸制的鹿茸,茸毛鲜亮,茸型美观,后被国家外贸部门定名为“马记鹿茸”。外贸出口外商只要看到货单上印着“炸茸技师马兴泰”的名章,不用检验就争相订货。“马记鹿茸”也成了国宝。吉林省农业厅组织科技人员考察他饲养的梅花鹿的生产、驯化规律,化验马记鹿茸的营养成分,编写了全国第一部《养鹿学》。他的儿子、孙子继承“马记鹿茸”的炸茸技术,被人们称为“养鹿世家”。他带出的高徒遍布全国各地养鹿场。
1983年7月8日,马兴泰老先生仙逝了。多年经营鹿茸的泰国商人吴允协闻讯后,专程赶来,在群山环抱的马老墓前伫立良久,眼含热泪向马老的18位弟子集资筑立的花岗岩石碑,深鞠三躬。然后默健康情况碑文:
恩师一生待人以诚,
独创茸技誉荣亚东。
呕心沥血世传后人,
继承师业中华振兴。
这言简意赅的32个字,勾勒出马兴泰享誉海外独创炸茸技艺的功绩,以及他的徒弟们继承师业,振兴中华的宏伟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