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
地理位置:内蒙古最北的一个乡。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位于呼盟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
民族风俗: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奇怪的是,每人都有一个俄罗斯名字,遇到重名,就在后面加上特徽,比如乡上有三个玛利亚,后面加上大、中、小以区分,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姓。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使终保留着。
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现在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而离此并不遥远的鄂伦春人,1996年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全面禁猎。
1965年,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奇乾乡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生态环境:这里是森林与草原的界线,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交汇,一边是草原、河流,一边是森林、山岗,空气新鲜,野味十足,当地人半当真的说"这地方绝对没有污染,连苍蝇、蚊子都是绿食食品"。
国家给敖鲁古雅乡人建立了定居地,但驯鹿只能生活在森林里,所以除了在定居点的部分村民,密林中还散布着五个驯鹿站,最远的在150公里。过去,敖鲁古雅人养驯鹿只是作为运输工具,一头驯鹿可以负重35公斤左右,每小时可以行走5公里,1964年,取得了割鹿茸成功。现在,驯鹿已经不大用来运输了,而成了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国唯一的这群驯鹿大约只有10000只左右了。
敖乡民俗村:敖鲁古雅鄂温克民俗村位于根河市西郊,南临S301国道,交通十分便利。民俗村总建筑面积58,700平方米,是集大中型会议、休闲度假、民俗展示、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是一处自然——人文旅游 景观。
民俗村依托森林、河流,鄂温克猎民的民俗民风,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主要有森林观光、探险、模拟狩猎;观民族宗教、歌舞、民俗表演;品尝民族风味餐、参观敖乡新居、访猎民等活动;村内建有木质别墅式的游客服务中心,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表演平台、表演厅和餐厅、反映鄂温克猎民历史的图腾广场、有四十、五十、六十年代不同的撮罗子,有上山索道车、木桥和四处风格独特的猎民点;还有民俗表演队和驯鹿车穿行其中,可对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敖鲁古雅乡距离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县约一百公里左右的路程,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满归林区。这里气候十分寒冷,记者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眼前已是呵气成冰,身上的棉袄冻得硬梆梆的。随行的乡党委书记鲍玉林说:“现在大约是零下30摄氏度,你们赶上好时候了,往年这个时候得有零下五十度,外面到处冒白烟。”
敖鲁古雅乡有一条主干道,长不过二三百米。道两边是整齐的几排木刻楞房和砖瓦房,象征着主人的富裕程度。敖乡虽小,却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学校、文化站和小商店。春节虽过,但喜庆气氛尚浓,白雪映衬下,墙上的大红对联分外惹眼。
敖乡生活着近500人,其中鄂温克人大约有230人。他们现在已经是猎民定居后的第三代了。在离此50到100多公里的山林中,还有四个猎民点,生活着30多名习惯于打猎和在山上饲养驯鹿的老猎民们。
到敖乡的第二天早上,记者走进一家小商店,准备给山上的猎民买些节日用品。店面很简单,靠墙是两个大货架,一个摆着方便面、袋装白酒和电池,另一个摆着好几个大罐,里面用酒泡着蛇和蛤蚧之类的滋补品。地下十几个纸箱里是整箱的蒜苔、白菜和西红柿。在祖国北疆高寒区的密林深处,还能见到色泽鲜艳的蔬菜果品,着实令人一惊。记者注意到,柜台上还放着一部公用电话,可以直通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三十岁上下的古革军在敖乡兽医站工作,他家是这里的小康户。记者来他家串门时,他的妻子正在炖狍子肉,满屋弥漫着诱人的清香。乡长古香莲介绍说,他的妻子是汉族,很贤惠,人也长得漂亮,别人都很羡慕古革军。在当地,鄂温克和华俄后裔的青年人都愿意和汉族通婚,因为他们认为汉族最懂过日子。
古革军家里有两台冰柜,一台熊猫彩电,还有一台新款VCD机,摩托车、洗衣机、直播电话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一个犴角。他五岁的儿子古特孟正在看《大风车》,见我们进来,小眼睛乱转,却不说一句话。古革军每月收入将近一千元,偶尔还上山打打猎,前不久他饲养过两只狍子,可惜没有养活。记者问来年还要添点什么,古革军说:“家里就缺一台电脑!”
敖乡的夜晚十分的静谧,遥望星空,真有天人合一的空灵感觉。少有的宁静,让疲惫的记者睡了一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