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主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authoritarianism权威主义

authoritarian权威的

权威主义,(Authoritarism),又称威权主义、威权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是指一种统治形态,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制。 一般指依靠各种行政手段、法令、军警以控制国民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之政府,一些人或组织寻求将他人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并不顾及获取共识,这个政府所控制的国家会是不自由、不民主的。权威主义一词也被用来形容这种人或组织的个性和管理风格。

在权威主义的国家中,国家权威渗透到公民生活的各方面,其中很多方面根据其他的政治观来看,都应属于个人自由的范围。权威主义的程度不同,甚至非常民主和自由主义的国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权威主义的一面,例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

中国、新加坡等威权主义与经济的论述

二十世纪后期东亚及南亚的政治精英主张,威权政体会比民主政体在经济上更能取得成就,此主张主要认为韩国、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都曾是威权政体而同时经历了经济的快速成长。

当然也有威权政体无法促进经济成长的反例,战后欧洲的西班牙、近年来的缅甸及津巴布韦,都是经济表现糟糕的威权政体。

在中国台湾的使用

一般来说,“威权政体”在台湾大多是指由蒋介石及蒋经国父子两人领导的政权,即自1945年台湾光复至1987年宣布解严之间统治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政府。

阿多诺的定义这是在通常的含义上使用的两个词。由于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1950)一书的出版,这两个词才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在该书中,这个概念分解为9个相互交叉而关系不严密的名词:

因袭主义(迂腐地信守传统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

对权威的服从(对内集团中理想化的道德权威持不加批判的服从态度);

权威的侵犯(倾向于搜寻、谴责、抵制和惩罚那些违反传统价值标准的人们);

反对内省(反对主观、想像和空想);

迷信与旧框框(相信个人命运是由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倾向于按照僵硬的公式来思考问题);

权力与“强硬”(念念不忘统治与从属、强大与弱小、领袖与追随者等这类关系;以权威人物自居;过分强调自我的传统品质;过分主张力量和强硬);

破坏性与犬儒主义哲学(对人类的普遍的敌意和贬低);

投射性(倾向于相信野蛮的、恐怖的事物将在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无意识的情绪冲动向外投射);

性欲(过分关心性“行为”)。

但不能认为,这一概念对于不同的学者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必须审慎地评价对权威主义的每一项检验的价值。参阅社会学、心理学意义的态度。又参阅权威主义人格。

参阅著作T. W. Adorno,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1950;

R. Christie & M. Jahoda, eds.,Studies in the Scope and Method of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195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