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别名:吡嗪酮

英文名:pymetrozine

分子式:C10H11N5O

结构式:

农药类别:杀虫剂

CA登记号:123312-89-0

化学分类:吡啶杂环类

作用方式:触杀

化学名: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

毒性及环境影响:大鼠急性经口LD50 5820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2000mg/kg;虹鳟鱼和鲤鱼LC50(96h)>100mg/L;水蚤LC50(48h)>100mg/L。鸟急性经口LD50:鹌鹑、野鸭>2000mg/kg,LC50鹌鹑(8d)>5200mg/L;蜜蜂经口LD50(48h)>117μg/只;蜜蜂接触LD50(48h)>200μg/只。

以往长期被国外垄断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吡蚜酮生产技术日前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发成功。这种新型高效杀虫剂为吡啶杂环类杀虫剂,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符合当今农药发展方向。

该杀虫剂作用方式独特,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是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以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酯的肼解、成环反应、胺的烷基化、酮和肼的缩合、酰胺的水解、胺和醛的缩合等六步反应合成了新型高效杀虫剂吡蚜酮,合成总收率52.9%,液相分析结果显示产品纯度为99.95%。

据科研人员介绍,即使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蚜虫、白粉虱、黑尾叶蝉仍有独特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多种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因其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