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陇东中学
简介
庆城县陇东中学创办于1940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也为学校的创办题了词,原庆阳特委书记马文瑞兼任第一任校长。1947年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庆阳,陇东中学被炸毁,学校被迫迁往华池县城壕川随军作战。1948年,西北局公布了《关于改变边区中学为分区干部学校》后,陇东中学又改为陇东分区干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陇东中学几经搬迁,数易校名,1972年恢复原名,并确定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
为了适应革命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应陇东分区的要求决定办一所陇东中学,并由教育厅委派陆为公、孙萍前往庆阳城筹办。他们在陇东分区领导和支持下,按照边区政府“少花钱,多办事。要想尽一切办法,能在半年开学”的指示精神,利用庆城南街一座旧文庙,一边建校舍,一边动员招收学生,终于在经费仅为2000元的困难条件下,用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陇东中学的筹建工作。9月1日陇东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亲笔题写了“陇东中学”校名,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分别为学校题了词。当地党政军领导马文瑞、王维舟、马锡五等亲临会场祝贺。
陇东中学是一所包括师范班在内的普通初级中学,受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直接领导。其办学宗旨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边区政府任命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兼任校长,赵长远为专职副校长,陆为公为教导主任兼总务主任,孙萍为副主任。当时,全校仅有袁静(女)、孙萍、张智(女)、王雨生、艾提、吴南山、俞璧贵、耿长富、吴希泰、王立岗、陆赞等11名教职工。首届招生时,因国民党顽固派造谣破坏,遇到很大困难。后来在分区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主要在陇东根据地各区招收了122名学生,按文化程度编为师范班、中学班、预备班(文化补习),学制一年。1941年9月,学校教职工发展到28人,学生增加到247人,有了个教学班,其中包括新文字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各一个。1942年秋,改学制为3年。1943年接收了陇东地委第12期干训班,称作陇东中学地方干部训练班,学制2年。1944年取消师范班,只设中学班和地干班,学制3年。1945年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全校教职工达到37人,有教学班7个,学生330人。1947年国民党占领庆城后,学校受到严重破坏,校门上领导人的题名、题词均被炮火所毁,师生转移到华池县城壕、二将川一带。7月下旬至8月下旬,校长刘泽如曾带校部和部分师生东渡黄河到山西柳林镇,11月全部返回。在此期间,陇东中学师生主要配合战争搞动员服务工作,教学一度中断。同年9月学校在二将川复课,有教学班3个,学生74人,因校长刘泽如去山西,由副校长冯克箴主持校务。1948年3月陇东中学奉上级指示停办,改为陇东地委党校。解放后于1972年恢复陇东中学校名。
陇东中学是我党在陇东根据地创立的第一所完全新型的中等学校。从开办之日起,这所学校即遵循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培养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有: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教育和民族教育、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劳动观点和实践观点的教育、中国革命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政策和工作方法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依靠群众,人人动手;耐心细致,重在转化;从严要求,一丝不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个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如开设《政治常识》课,讲授经济政治常识、抗日战争与:三民主义常识、组织生活与工作方法常识等;开设《边区建设》课,讲授边区史地、边区政策、边区组织。1946年后上述两课合并为《公民》课,讲授解放区、中国及世界政治概况、党的基本政策与基本工作方法。其开设的《国文》课也主要是从《边区群众报》上选择的一些工作经验介绍、革命英雄故事和实用公文等。这种把思想政治:正作融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的做法,对树立学生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勤俭办学是陇东中学坚持的办学原则之一。在大生产运动中,师生共同奋斗,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喂猪打柴,修建校舍,自制教学用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45年刘泽如校长办理接替手续时,学校尚有余粮182.4石,有牲畜ll头,猪羊74只。参加劳动,勤俭办学,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当时的物质困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实践观点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陇东中学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42年7月20日,以首届陇东中学毕业学生为主的陇东学生观光团一行53人,在余佑野、贾庆礼率领下,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毛泽东给观光团的师生们讲了话。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学生代表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学生代表麻韬、张志强给毛泽东献上绣有“人民舵手”的锦旗一面。这年寒假,学校选拔了42名学生组成地方工作组,深入区乡,宣传抗日,帮助扫盲,破除迷信,并向群众学习。之后,他们被派到庆阳县各乡担任文书。1946年6月,西峰发生国民党军队打伤庆阳师范师生达50人的“六一六”惨案,陇东中学师生闻讯即致电声援庆师学生,并捐款8500元慰问。1947年5月,陇东中学又组织了30多人的随军工作队,在副校长冯克箴带领下,辗转于陕北及环县、华池、合水一带,为部队动员粮食、担架,协助运送伤员。每年节日和假期,师生都要帮助群众扫除文盲,讲究卫生,举办社火,参加大生产运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封建教育长期关门办学、与群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使学校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党悟,是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战争年代的陇东中学坚持办学8年多时间,共培养出毕业生(不含中途调出参加工作者)523人。它不仅在陇东老区的教育史上,而且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学校占地面积57681㎡,校舍建筑面积17590㎡,现有37个教学班,2446名学生。高中部22个班1390人;初中部15个班1056人。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本科48人,专科73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3人。有物理、生化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资料室、学生阅览室、电教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学生微机室等。
6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20916名初中毕业生,向高等院校输送2398名新生。近三年来,教师在有关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百余篇,出版教育专著2部,校刊5期;有20多名教师受地区以上奖励,县级奖励30多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5人次(其中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11人次,优胜奖1人次);地级奖97人次(其中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18人次,三等奖45人次,鼓励奖20人次)。1990 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92—1996年被评为省、地、县“文明单位”,1999年、2001年学校荣获“全区校办企业先进集体”和“全区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先进单位”。1999年获全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同年学校艺术队参加地、县中学生文艺汇演均获团体第一名;参加庆阳城区学校“庆回归,颂辉煌”读书演讲赛,荣获团体奖。2000年被评为“全省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甘肃省无吸烟学校”,省、地、县多家媒体对学校做了全面报道。
近年来,陇东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1999年向高校输送新生114人,录取率为38.3%;2000年高考进线率57.3%,高于全区23.7%,录取人数208名,录取率为67.3%。2001年高校录取312人,录取率为80.4%。尤其是在2005年的高考中,该校学生张凌童同学以668的总分摘得甘肃省2005年高考文科状元的桂冠,赢得了各界的好评。
有着60年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陇东中学正以开拓创新精神,为实现全省示范高中,创办一流学校的目标而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