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良

萧子良(460~494年),字云英,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竟陵文宣王。为齐武帝萧赜之次子,母亲为武帝皇后裴惠昭,文惠太子萧长懋同母弟。
早年任刘宋邵陵王刘友的左行军参军、主簿,后升安南长史,南齐建元元年(479年)任会稽太守。次年,改任丹阳尹。在此,他开仓济贫,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后改南兖州刺史。次年,兼任司徒,转护军将军,镇守西州。萧子良好结儒士,常与文友交流学问。永明五年(487年),正位为司徒,居建康鸡笼山西邸,召天下有才之士,其中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最知名,时称“八友”[1]。他组织这些名士抄写《五经》和百家著述,依据《皇览》范例,编成《四部要略》千卷。并写有劝人为善之作数十卷。此外,他崇尚佛学,在西邸集名僧讲佛论法,并集朝臣僧徒办佛事,还亲自进出为佛事打杂,因而时佛学大盛,《南齐书》本传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永明九年(491年),萧子良升任尚书令、兼扬州刺史,不久改拜为中书令。隆昌元年(494年),皇太孙萧昭业即位,萧子良进位为太傅、尚书令,督南徐州。是年亡故,时年三十五岁,葬于生前选定的祖硎山。被追赠为太宰、中书监、领大将军、扬州牧。子昭胄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