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调落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产生于明末清初邯郸的武安市,兴盛于上世纪中叶。抗战时期平调落子称“红色剧种”,在解放区影响较大,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平调角色行当齐全,主要有所谓“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之说。其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彪悍的民间武术气概。平调以武安话为基础韵白,乡土气息浓厚,风格淳正朴实。落子源于民间曲调,经艺人口传、加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行当较齐全,舞台道具简单,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