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学
清末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为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东京8000余名中国留日学生罢课抗议,3000余名留日学生退学回国。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没有着落,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后迁至吴淞炮台湾。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银1000两,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校务由执行、评议两部负责,推行张邦杰、黄兆祥、王敬芳为执行部干事,谭心休、钟右愚等为评议部议员,姚宏业为庶务,彭施涤、黄宏宪等为舍监。校务实际由王抟沙主持。革命党人于右任、马君武、陈伯平、李登辉等任教员。
1906年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开学后,共招学生318人,来自13个省。分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理化专修班。
开办不久,因经费不足,公学几将解散。为唤起国人对公学的关注,姚宏业愤投黄浦江自尽。民国成立后,幸得孙中山、黄兴扶持。1915年,梁启超任董事长。1917年停办。1919年恢复,王家襄任校长。1921年张东荪任教务长。1922年议升为大学。1932年“一二八”之役,毁于日军炮火,被迫停办。1933年租临时校舍,重新开办,由熊克武任校长。后由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勒令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