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述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国的建立促成吴文化的形成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他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氏族强大独立后改以姬为姓。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吴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节、彤鱼女之女以及嫫母。传说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丑陋的姑娘,但却生了一颗非常仁爱、善良的心。黄帝与四妃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他们大都又独立成新的氏族首领。在野蛮时代末期开始,那些刚独立出来的氏族的姓氏由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封赐。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国语•晋语》这样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发派递传而来,《丹阳吴氏族谱》正是以少吴(即玄嚣)为第二世远祖。

巨人足印:一个动人的故事黄帝的第五代孙是赫赫有名的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传说帝喾也象他的始祖黄帝一样,分别从四个示同的氏族中挑选了四位美丽娴淑的姑娘为妻,生下了四个极有出息的儿子。二妃是屈原在《楚辞》中所赞美的有娀氏美女简狄,生子名契,是商王族的始祖;三妃陈丰氏美女庆都,生帝尧放勋;四妃鲰訾氏美女常仪,生帝挚。帝喾的元配妻子是有邰氏的姜螈。

姜螈是——位极娴淑而美丽的伟大女性,《诗经》中有两篇专为她的美德而咏的。一是《鲁颂•闷宫》,曰:“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二是《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何,克里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传说有一日,姜螈趋郊信步而游,碰见一个巨人足印,其大小远胜常人,正惊疑问,顿觉一股暖流在气海泉涌,冲击遍身穴位,竟有说不出的畅快和舒坦,并莫名地产生了一种踩踏这个大足迹的强烈欲望。她将她的脚套在巨人足印的大拇指上,俄顷,就感到腹中微动,好似胎儿动作一般。她又惊又怕,却毫无办法,十月后产下一子,姜螈以为儿子是妖,就把他抛入隘巷;可一连串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起先是隘巷中过往牛马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婴儿身上。后来姜螈又派人把他丢到山林中去,可正巧碰上山中人多没丢成。最后将婴』L抛到河冰上,又忽然飞来一只大鸟,用自己丰满的羽翼把婴儿盖住,以防婴儿冻僵。姜螈得知后,以为这是神的指示,便将婴儿抱回精心抚养。因最初本是要抛弃他;所以给他起名叫“弃”。

弃少时就喜好种植各种庄稼。稍长,谙熟农耕之事,被舜任命为掌管农事的稷官,封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因而史称弃为“后稷”,去世后被中华民族尊为农神。弃生子不宙,继承父业,作夏朝的农官。夏太康时政治腐败,不重农业;废农官。不帘逃亡到西北游牧民族戎狄部落,致力农桑,自食其力。

从公刘到周王国不帘一族从此世居戎狄之地,一晃数十年。不宙的孙子公刘执掌该族,他摒除慵懒,力倡勤勉,更加注重农桑耕织,《诗经,•大雅•公刘》赞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

乃积乃仓,乃裹乃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伐戚扬。”《史记•周本纪》描绘的情景是可信的:“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于是,公刘带领自己的族人自鄙远的邰地迁居到豳地(又作邻,今陕西旬邑西南)。车辚辚,马萧萧,兵精粮足,其时的敌人是断不至于小觑的了。

公刘生子庆节。庆节继承父权时,以豳为都,开始营建原始部落国家。庆节生子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逾,毁逾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直父。九代以来,世居豳地,守住了公刘的事业,可也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拓展。古公宜父则不但继承而且光大了后稷、公刘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积善行德,颇有口碑。其时中原已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强大起来,豳地时常遭受到戎狄游牧民族的骚扰、威胁和侵犯。古公宜父决定进行一次大迁徙。他率领人民渡过烟波浩渺的漆河和沮河,翻越巍峨的梁山,南迁岐山曲麓下的周原地区(今陕山歧山县)。

古公定居歧山后,改革原来戎狄游牧民族风俗,营造城廓都市和村邑,同时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各种国家统治管理机构。古公建立的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竹书纪年》记载:“(商王)武乙六年,那迁歧周。命周公卖父,赐以歧邑。”因为地处周原,故姬族从此称周人,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古公称周太王。在吴姓族谱中,尊古公为最近先祖。

古公会父生子三:长子太伯(亦作泰伯),为姬姓吴氏的开氏始祖;次子仲雍,为姬姓吴氏的传代始祖;•少子季历,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的父亲。

1、太伯、仲雍奔吴

神童出世与太伯出亡

传说周太王古公直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神童,取名叫昌。

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尚书•帝命验》更有神话般的记载:“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人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因有此圣瑞,周太王古公宜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眉紧锁,郁郁寡欢。古公的长子太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于季历以便传位圣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邻近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太伯、仲雍的出逃,据传是当古公病的时候,他们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的。这样,季历才被改立为太子。

太伯、仲雍出奔荆蛮的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古代称“吴”之地有三处:一叫西吴,在硖西陇县的吴山,又名吴岳;一叫北杲,就是西周虞仲封地,在山西平陆吴城;一叫东吴,在江苏吴县。其实,象我们先前所说,吴本是族名,后才成为地名、国名。太伯、仲雍最初出走之地,是离周国所在岐下周原不远的荆蛮地区,也就是西吴。这里一直是古老的狩猎民族吴(虞)族居住地,太伯、仲雍逃到这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句吴”。太伯的吴政权与季历的周政权相互呼应,《诗经•皇矣》因称“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

太伯的再度出亡

不久,古公宜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太伯。太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义之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遗命要将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这一次,为了表示决无反顾之心,太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常熟地带。太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以礼义文明白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太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悲怆之极!壮烈之极!它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那位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的孔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太伯拓东吴

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于是,太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句吴”,并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

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地区带来了北方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根。为后世强 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

太伯墓和太伯庙

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至今,无锡县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t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幅对联,概述、歌颂了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二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今天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车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仲雍是今日吴姓的传代始祖

太伯没有子女,姬姓吴氏虽起自他,今日吴姓却非他的直系后代,而是太伯的二弟吴仲雍的血脉。所以,许多姓氏学著作都说:吴太伯只是今日吴姓的开氏始祖,吴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

吴仲雍和太伯一起奔赴今江苏省南部,在太伯去世后,他接任吴国国君;继承哥哥开拓的事业。他去世后,葬在吴国附近虞山。至今,在江苏常熟市虞山东麓,吴仲雍的墓庐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的四字牌,上书“南国恭友”;三道石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其文是:

一时逊国难为弟,

千载名山还属虞。

虞仲的墓穴在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中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6的题字,上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至今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

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

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亡,与吴国的政坛若即若离,时隐时出,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史;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块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称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可见他实是吴姓血源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初,季札回避王位,从王室出走,逃到延陵乡下,耕田种地当农夫。长兄诸樊无法,只得将季札所逃的延陵一带封赐给他作为采邑。时人因此称他叫做“延陵季子”。

季札封延陵,家室也跟随到此,更有一支后裔世世代代居在这里,因此,延陵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一。季札所封延陵邑,遗址在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秦时为延陵县,隶属会稽郡;汉代改为毗陵县;西晋改毗陵县为晋陵县,又分毗陵县的暨阳乡置暨阳县,又分丹徒曲阿乡延陵镇置延陵县。毗陵县就是今天江苏常州市,暨阳县成为今江苏江阴市,而延陵县即今江苏省丹阳市,今县西南仍有延陵镇。后世延陵郡望应包括上述二个县及今常州、武进一带。

季札去世后,葬在他逃耕和初封地延陵。《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上湖在今江苏常州市东,原芙蓉湖的西北部;明代以后已围湖成田。而杜佑《通典》载:“晋陵申浦有季子墓。”申港即今江苏江阴县西的申港。吴人为了纪念季札,又在他的墓上建立祀庙。而今天江苏省有五处吴季子的庙:•江阴申港一处,丹阳延陵镇西九里庙一处,常州市存三处。相传,季札去世后,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而今天五处季子庙中都有此碑。

丹阳县的季子庙。相传白秦汉以来,庙中香火不绝。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狄仁杰奏毁江南各淫祠;只有九里季子庙独被保存不毁;唐代时,孔子所书十字碑就见于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命殷仲容摹拓碑文。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肖定重新摹刻碑文,置于季子庙中,改修庙宇。宋元佑年间,宋润州知府杨杰奏请降旨封季子庙为“嘉贤庙”。南宋宁宗时赐封季子为昭德侯。每年四月十三日、八月十八日举行祭祀仪式。今天丹阳县的季子庙,十字墓碑仍在;原已断为二,今天的碑是1982年重新修好的。

江阴申港的季子庙,原来规模也很宏伟。据宋常州太守朱彦《江阴季子庙碑记》说:江阴申港的季子墓,才是古代延陵季子的真墓。这个结论是朱彦派江阴县令赵士淝查访考证出来的。当时这里已有季子庙在。于是,•朱彦又从丹阳季子庙中摹刻孔子十字碑,置于申港季子墓上,并设立季子神象祭祀

可惜,如今江阴申港吴季子庙和常州市的三处季子庙,庙宇殿堂湮没荒废,仅十字碑存。

根据各种吴姓家谱资料以及经典、正史记载,季札娶夫人颜氏,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有德操、才华。长子早逝,名字不见记载,现已无从稽考。《札记•檀弓下》记载说,季札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今山东莱芜县西北),今此处仍存吴延陵季子长子墓,且也有孔子所题“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存,大概是后人从江苏摹刻来的。二子吴征生也迁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五,五子吴木熹。吴季札这四个儿子的后代,人丁繁衍发达,宗族日益昌盛繁荣,逐渐又分衍出后世大部分的各吴氏分支,构成今天吴姓成员的绝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吴姓各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据姓氏书记载,吴季札居延陵,其后裔又有以“延”为氏和以“延陵”为氏者。所以,延陵季子又成为今日延氏和延陵氏的开姓始祖神。

历史上的吴文化成果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有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吴文化研究最新成果

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今天,在建设现代化苏州进程中,就是要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吸收吴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为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服务。

苏州市文广局近年来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吴文化研究的与时俱进,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0年年初,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向社会公开招标、征集吴文化研究课题,这一举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2002年 8月 6日至 8日苏州市“吴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如期举行,来自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市政府等10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参加了研讨。 通过近四十个课题的研究,把对吴文化的认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新化的时代背景中,从历史的、比较的、现代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把握;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视野对吴文化精华——苏州古城等保护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从产业发展的视野对吴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设想;从人的精神培育和社会文脉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了多侧面的认识,从而充分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这是苏州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构筑文化战略优势的一次重要理论准备。

近年来,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专门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一批文化丛书和专著。其中有,《苏州戏曲志》、《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苏州文化丛书》(第一辑、第二辑)、《姑苏竹枝词》、《苏州滑稽戏优秀剧作选》、《滑稽戏资料》、《迈向新世纪的苏州文化》等一批专门介绍吴文化的丛书。其中《苏州戏曲志》获苏州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文化丛书》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获市“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 7月由世界著名大师贝聿铭题写书名、著名作家陆文夫作序的《吴文化与现代化论坛》一书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80万字,16开本,汇集了39篇有关现代化进程中的吴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苏州吴文化研究工作又上了一个新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