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苏州有两条太监弄,一在宫巷东端西侧,东起宫巷,西越北局至邵磨针巷。再一条原在剪金桥巷东侧,南出道前街,北出西支家巷。说起太监,大多认为是一批阉人。实际上,我国自唐代开始,就有太监这个官职。“太”即“大”也。古人常将“太”字写作“大”字。“大监”也写作“太监”。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太监”,其下有少监、监丞。在元代之前,“太监”一词与宦官毫无关系。明代,二十四衙门及其他机构的主管均称为“太监”,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宦官也称“太监”,是皇宫内的看门人,因宫内皆是后妃及宫女,为防止淫乱,宦官必须阉割。到了清代,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所以,明、清两代的太监,并非都是阉人。朝廷派来苏州监管织造府的“太监”,也是一种官名而已。

宫巷西侧的太监弄,最早名“宫巷南西巷”,后名“金玉如意弄”。“金玉、如意”就是两个太监的姓名。《吴门表隐》云:“按二监(即金玉、如意),赐明太保俞大悦侍从,筑室以住,即今太监弄。”“太监弄”之名,在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编纂的《吴县志》上开始著录,这是依据当地的史实而命名的。

太监弄名的由来,与苏州出产丝绸有一定的关系。苏州地区蚕桑和丝织业十分发达,出产的丝织品最为闻名。自元代开始,朝廷为了索取苏州的丝织品,专门在苏州设立织造局,并将一批机匠隶属在局内服役,日夜织造丝织品,供宫廷内务府应用。为此,朝廷特地派人来苏州监管织造局,一是将丝织品如数上交朝廷;二是收取税银。据《苏州织造局志》载:明朝的历代皇帝,均派内官、内使、太监来苏州监管织造局,少则一二人,多则十来人。如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派太监罗政、陆英、麦秀来苏州监管;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派太监龚洪、杨軏、芮景贤、晁进、孙锐、张玉、浦智、廖宣、梁玉、李彬等来苏州监管。这些太监就居住在织造局附近,由于太监长期居住于此,故而得名“太监弄”。

在剪金桥巷东侧的太监弄,也因有太监居住而得名,但知道的人不多。随着历史的远去,时代的变迁,织造局早已不复存在,太监也成了历史的话题。所以,诗人范广宪写诗叹云:秋风容易夕阳斜,衰柳萧疏但噪鸦;异代太监今不见,巷深犹说阉官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