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池盐

历代所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池盐历史悠久,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此外,陕西及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亦产池盐。因池盐呈颗粒状,人们也称“颗盐”。池盐颗粒大,色洁白,质地纯净,含芒硝和镁元素较多,不但可供人食用,且是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用池盐腌制的酱菜,色正味美,久存不腐。

<<天工开物>>记载:"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傍耕地为畦陇,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其海丰、深州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