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洛阳镇
市政建设

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基本概况

中国珍珠之乡——洛阳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南部,与无锡接壤,紧靠312国道、沪宁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锡宜高速,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55.77平方千米,辖25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402个。户籍人口5.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23人。

行政区划

3个社区:洛阳 洛东 戴溪,25个行政村:洛阳 洛东 民丰 东尖 阳湖 圻庄 东序 瞿家 小留 友谊 谈家头 虎臣 马安 汤墅 安尚 马驰 虞桥 东陈 下塘 管城 朝南 安桥 岑村 戴溪 天井

经济发展

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8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5051万元。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18亿元。拥有农机总动力4.4万千瓦。年产粮食1893万公斤。出栏生猪2.16万头、家禽10.63万羽,年产水产品345万公斤、水果512万公斤、蔬菜635万公斤。拥有工业企业650家,其中“三资”企业19家。

年内完成技改投入1.8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8.02亿元、工业利税总额3.08亿元、完成外贸供货额16.43亿元、自营出口额1.43亿美元。拥有第三产业实体2109个、从业人员6327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45亿元。该镇是全国著名的“珍珠之乡”,也是省级农村现代化试点镇。位于镇内的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是世界著名的电子音响设备和空调制造企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洛阳镇带来勃勃生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建设同步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2006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57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2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31元。

2006年,洛阳镇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入8.6亿元,完成协议外资2580万美元,到账外资1402万美元。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洛丰”为品牌的水蜜桃和葡萄生产已初具规模,建成了总面积为680公顷的林果园区。发展环境得到新提升。2006年7月洛阳镇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弱势群体生活有所保障。

改革开放给洛阳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农业生产不断开拓新的发展模式,水蜜桃、葡萄、珍珠等特色农产品名列全省前茅。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镇拥有江苏新科电子集团等 900 多家企业,主要产品有:新科数码音视频系列产品,新科 DVD, 新科系列空调、微电机系列、节能灯、精细化工,制药等,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洛阳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江苏省 30 个重点联系中心镇之一,常州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十强乡镇。工业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

历史文化

洛阳原名永安里,洛阳的老石桥,桥名也叫永安桥(此桥已在1976年疏浚武进港时拆除)。永安里名称的来历,可追溯到南朝萧梁时代。据说在一年夏秋之交,阳湖泛滥,晋陵和无锡两县县令吴、许二人会同治水,正在沿湖巡视,忽然洪峰突起,见此情景,两人唯有对天祷告:“宁亡邑宰,勿亡我民”,当即跳水而死。洪灾过后,湖西村落的人逐渐回归,重建家园,期望从此平安,所以叫永安里。并把为治水而死的吴、许两位县令,尊崇为“永安里土地”,称做“吴、许二圣大王”,建土地庙供奉之。

至于永安里因何改名洛阳,洛阳西街秦观祠内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碑文和《秦氏宗谱》都有记载。北宋政和(宋微宗年号)年间,秦观的小儿子秦湛任常州通判,定居毗邻县新唐乡,以姓名村曰秦村。秦观的五世孙秦宗贤从秦村迁居永安里,奉秦观的六世孙秦禹夫出任河南洛阳县尉,死于任所。禹夫的儿子秦春,扶榇归葬永安里,因哀痛其父死于任所,即把永安里改为洛阳,以资纪念,此即洛阳名称之由来。

特产

红提葡萄 京亚葡萄 巨峰葡萄 青提葡萄 水蜜桃 藤稔葡萄 珍珠 珍珠产品

2、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洛阳镇基本概况

洛阳镇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经113.2度,北纬24.41度,东与本县东坪镇、大布镇、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相邻;西与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阳林业局,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民族杂居地于一体,是广东省推行村官“双向承诺制”的发源地。

因机构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阳镇与古母水镇合并成洛阳镇。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4.5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镇。

行政区划

境内生活着汉、瑶、畲三个民族同胞,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 91个村民小组,130个自然村,总人口10125人(其中:汉族9012人、瑶族632人、畲族490人)。

经济状况

200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1666.4万元,同比增长11.21 %,其中:第一产业3139.4万元,同比增长5.38%;第二产业7893万元,同比增长9.82%;农村人均纯收入3318元,同比增长5.13%。

200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2764.7万元,同比增长9.41 %,其中:第一产业3590万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8509万元,同比增长7.8%;农村人均纯收入3590元,同比增长8.2%。[1]

自然环境

境内高山多,海拔650米以上山地众多,广东省第二高峰的天井山就在本辖区内。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侯,从而形成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5℃,年日照1270小时,年降雨量2249毫米。全镇拥有林地28666.69公顷,四周青山连绵叠翠,绿水长流,竹木成荫。森林覆盖率达到90%。活立木储蓄量137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的矿种有30多种,其中钾长石、硅铁矿蕴藏量300万吨。自然资源品种繁多。野生九节茶,灵芝等中草药材上千种。

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老榕坪建立了6000亩九节茶(GAP)产业生产基地,是广东省最大野生九节茶基地。

广州紫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叶竹山建立3000亩红豆杉生产基地,是中南地区最大红豆杉人工种植基地。

中山民营企业家在黎洞建立了3200亩以种植台湾高山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产品直销珠三角。

香港长兴蔬菜有限公司在白竹建立了近千亩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产品直销港澳等地。

县林业局与华南林学院在古母水片建立2万多亩高脂松基地,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

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系北江支流波罗河支流水源最大的发源地。小水电是该镇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和支柱产业,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68.51%,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但有待进一步开发,2007年11月成功引进浙江陈龙春先生并注册成立了乳源瑶族自治县天景山仙人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12月又引进广东大峡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仙人洞旅游景区,结束了洛阳镇没有旅游景点的历史。

基础设施

全镇现有电站147座,总装机10.7万千瓦,11万伏安变电站2座,全部并入省电网络。交通、通讯较为方便。国道323线贯穿东西全境,东出县城可上京珠高速;南下江英、波罗可通英德、清远市及珠三角地区;西过阳山与107国道相通;北上五指山经大桥出口可通京珠高速。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并开通了移动(联通)、程控电话和宽带信息网络,建立镇村基层信息服务中心(点)和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为洛阳镇加快发展和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地方特产

洛阳茶、胶股蓝、九节茶、灵芝、冬菇、古母水鸡。

地方语言

客家话、阳山话。

3、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洛阳镇,位于大洪山东南麓、曾都区东南角,南与安陆市孛畈镇接壤,东与徐家河水库毗邻,镇政府驻洛阳店,人口36798人,面积223.1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怡和路、洛阳店、黄金堂、金鸡岭、邱畈、小岭冲、骆家畈、易家湾、土井、王家桥、刘家桥、九口堰、张畈、胡家河、龚店、永兴、同兴、揭家垅。

洛阳镇现有树龄百年以上的银杏树17000千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308株,是世界最大的古银杏群落。1997年全国第六届银杏研讨会在洛阳镇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参观后赞叹不止——华夏银杏第一镇受之无愧。以古银杏群落为标志的田园风光是天人合一的典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数千年纯朴民风的沉淀,静静地等待远方的朋友走进古银杏群落,走进各自童年的梦幻……因此,市、区两级政府慧眼识珠,决定将洛阳镇辟为旅游区,冠名为“白果园”。“出门无所见,满目银杏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这是洛阳镇古银杏群落的真实写照。

洛阳镇资源丰富,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藏含量大,品位高;银杏、板栗、葛根、香菇、木耳、柿子、灵芝、金头蜈蚣等绿色资源遍布全镇。汉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设有出入道口,距武汉、襄樊均只有1小时路程。

洛阳境有较多的名胜古迹:金鸡岭古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长期生活区;狗迹岭、现光山是东汉末年刘备的军师徐庶和"诗仙"李白长期隐居之地;青林寨是夏帝明玉珍结屯起义遗址;救孤岭是明太祖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厮杀时的见证;九口堰是共和国李先念当年率领新五师与日寇浴血奋战“证人”。还有那世界罕见的古银杏群落,桃园河、郑家河、青水河三座大型水库,以及夹牛岭、三真仙人洞等。这些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既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赐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亦虚亦实,如诗如画,反映着悠久的中华文化,承传着远古的华夏文明,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珠联璧合,向人们展示出一块经典的旅游胜地。

4、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洛阳镇位于惠安县西南部,毗邻洛江区。辖25个村委会。历史沿革清属惠安县东路前康、陈庄、通津、庸庄、玉沙、埔林、上田、谷口诸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于今域置洛东、洛安二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几)改洛阳镇。主要姓氏有杨、陈、王。[2]

经济发展

归侨、侨眷占全镇人口的70%,该镇华侨多数居于菲律宾,其次居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不少侨属定居于香港、澳门。1949~1989年,全镇的华侨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达516.93万元。

屿头是主要侨村,共640户人家(3000人),80%为侨户。旅居菲律宾及香港的屿头人超过其留在国内的人口,仅林启堂一家在菲子孙就达280多人。民国10年(1921年),成立旅菲屿头同乡会。屿头的华侨对兴办家乡教育十分热心,当年就创办屿头学校,为本县最早的侨办学校。民国36年,华侨杨金灯倡建屿头中学,个人捐建教学楼(玉爱楼)1座,后因故中止。1956年,海外各埠华侨在屿头捐建教室12间,创办华侨子女中等文化学校,翌年转为“惠安华侨中学”。1963年,华侨捐资7000元,修缮校舍。“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80年,菲律宾华侨再捐资12万元扩建教学楼2座,计教室20间。1987年,杨子华、许景芬、曾汉源、许荣金4位华侨捐资44万元兴建的屿光学校礼堂“四贤楼”落成。杨子华、许景芬还捐资102万元动工兴建屿光小学的教学楼与办公楼。屿头村夜间民校创办于1950年,被省人民政府誉为“铁民校”。华侨还集资20万元兴建屿头文化中心,资助南音队,捐赠文娱器材。杨子华还独资捐建“屿头华侨医院”。许荣金捐资20万元兴建洛阳医院“许天生门诊大楼”。据统计,1949~1989年,华侨捐资于公益事业达300万元。

所辖村落

洛阳镇代码350521104

镇政府驻洛阳街,辖25个行政村:~201_洛阳村、~203_象浦村、~204_后亭村、~205_西方村、~206_西吟头村、~207_增垵村、~208_后埔村、~209_前园村、~210_屿头村、~211_洛安村、~212_万安村、~213_下曾村、~214_堂头村、~215_杏田村、~216_梅岭村、~217_云庄村、~218_陈埭头村、~219_下星村、~220_陈坝村、~221_群山村、~222_西塘村、~223_上田村、~224_上曾村、~225_白沙一村、~226_白沙二村。

旅游景点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允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蔡襄祠: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5、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洛阳镇洛阳镇地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中部,东与大安乡接壤,南与思恩、水源镇相连,西与下南乡、川山镇毗邻,北与明伦、上朝、驯乐等乡镇交界,是环江县的中心乡镇,洛阳镇交通十分便利,金红铁路横穿全镇腹地,国道253线贯穿镇内9个行政村,环荔二级公路从政府驻地通过,距河池市中心38公里,距环江县城18公里,目前全镇己实现村村通公路;镇内主要河流有从北部流向南部的大环江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自治区227个重点建设镇之—。

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46360人,其中移民14164人。有效耕地面积2538公顷,以甘蔗、桑蚕、林果为支柱产业,传统农业种植有水稻、玉米、薯类、豆类,特色农业为文雅香粳、香糯。地下储藏有煤矿、铁矿、铅锌矿、锑、银、石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辖区内有红茂矿务局、柳铁普洛段、化达铅锌矿业总公司、华山林场、雅脉钢铁厂,平原李果场、平原畜牧场、平原园艺场、广西恒昌锌品厂等9家国有厂场矿企业和12家选矿厂。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49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