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那龙线虫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 (Linnaeus,1758)Gallandant,1773]属旋尾目(Spirurata)、龙线虫科(Dracunculidae)、龙线虫属(Dracunculus)。成虫可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组织内,引起麦地那龙线虫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分布较为广泛,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西南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流行较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1990)统计的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500~1000万人患麦地那龙线虫病,估计有1.2亿人受该病威胁,并提出全球消灭该病的规划和要求。在中国,对家畜感染的报告较多,而人体病例至今仅有王增贤(1995)报告1例,患者为安徽阜阳农村1名12岁男性儿童,在其左侧腹壁脓肿内检获1条雌性成虫。
成虫形似一根粗白线,前端钝圆,体表光滑,镜下可见较密布的细环纹。雌虫长约60~120cm, 宽约0.9~2.0mm,成熟雌虫的体腔被前、后两支子宫所充满,子宫内含大量第1期幼虫;雄虫长约12~40mm,宽约0.4mm, 末端卷曲1至数圈,交合刺两根。幼虫大小约为636.0×8.9μm., 体表具有明显的纤细环纹,细长的尾部约占体长1/3。
寄生于终宿主(人或动物)组织内的雌虫,成熟后自寄生部位移行至四肢、背部皮下组织,头端伸向皮肤表面,子宫内成千上万的幼虫,由于内外压力而致子宫破裂,释放出大量极为活跃的第1期幼虫。这些幼虫可引起宿主强烈的免疫反应,使皮肤形成水泡。水泡最后溃破。当溃破部位与冷水接触时,成虫受刺激致使虫体与其子宫自伤口伸出,将幼虫间歇性地产入水中,雌虫产完幼虫后自然死亡,并被组织吸收,伤口亦即愈合。
幼虫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人或动物饮水误吞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处从剑水蚤体内逸出,钻入肠壁,经肠系膜、胸腹肌移行至皮下结缔组织。约3个月后,雌雄虫穿过皮下结缔组织到达腋窝和腹股沟区,雌虫受精后,雄虫在数月内死亡。成熟的雌虫于感染后第8~10个月内移行至终宿主肢端的皮肤,此时子宫内幼虫已完全成熟。
本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雌虫移行至皮肤,使皮肤出现条索状硬结和肿块;释放的幼虫可引起丘疹、水泡、脓泡、蜂窝组织炎、脓肿、溃疡等症状;雌虫释放的代谢产物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全身症状,发热、头晕、恶心、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此外,虫体还可侵犯中躯神经系统,引起截瘫;亦可引起眼部、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后遗症有关节炎、滑膜炎、关节强直和患肢萎缩,影响劳力。
本病的主要确诊方法是:检查皮肤上的典型水泡;水泡溃破后,检查幼虫,方法是用少许水置于伤口上,取少量伤口表面的液体至载玻片上,在低倍境下检查运动活跃的幼虫;检查雌虫,若雌虫自伤口伸出即为最可靠的确诊依据;深部脓肿可经穿刺吸脓镜检幼虫。免疫学方法亦可用于诊断。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的感染除了误饮含剑水蚤的自然界水体外,有报道认为,亦可因生食泥鳅引起。本病感染的年龄多在14~40岁,发病季节以5~9月为最高。治疗本病的最可靠方法为使用1根小棒慢慢将虫体卷出。方法是用适量冷水置于暴露在伤口外的虫体上,雌虫随即伸出生产幼虫,此时便可用小棒卷出约5cm长的虫体。每天一次,约经3周即可将全虫取出。化疗药物可用灭滴灵和噻苯达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