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一、小说《一九八四》
作者与人物简介:
我的工作,是将自己根深蒂固的好恶感与时代强加给我们所有人身上那些基本上是大众的、非个体的活动相调合。——回头看看我的全部作品,我看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时,写出来的书总无例外地没有生气,蜕化成华而不实的段落、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而且总的说来,是自欺欺人之作。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而写作》(1946年)
乔治·奥威尔:英国左翼作家,其作品因艺术性和政治的尖锐性而闻名于世,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说家,开创了独特的文艺风格。他的政治寓言《动物庄园》(1945)和《一九八四》(1948)已被译成60多种文字,销量超过4000万册。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文人慑于他在文坛上的巨大威望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众多读者,极力用各种形容词和名号吹捧他,称之为“20世纪冬季的良心”“一代人的冷峻良心”(V·S·普里切特)等,却有意抹杀了他作为社会主义者(而且说他是激进社会主义者也不为过)的一面(奥威尔抨击苏联的官僚专权和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无产阶级民主和革命的国际主义,同情并且部分地接近于列宁—托洛茨基派的共产主义者)。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他按自己理解为西班牙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做了一定辩护(这个革命党派遭到斯大林派第三国际的迫害,在当时惟有托洛茨基领导的第四国际作为政党敢于为之辩护),对此,国际资产阶级文坛一直有很大非议。
奥威尔一生阅历丰富: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作为英帝国殖民地的印度,出身在一个没落的有产家庭,其父亲是一个殖民地小官员。奥威尔的童年在印度和英格兰度过,青年时代供职于缅甸警察部门(1921——1928),后又靠教师、店员等职维生,直至晚年(1940年以后)因在文坛上声名鹊起后其生活才大有好转。1951年逝世。出身于有产家庭的奥威尔从年轻时就开始有叛逆倾向,喜欢与底层的孩子交往,并愈来愈关注无产阶级群众的生活与政治。他的许多著作都表现了显著的左翼倾向。例如其30年代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和《通往威冈码头之路》描写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城市贫民的悲惨生活,后者更堪称是对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文学版续篇。他的《动物庄园》(1945)影射攻击斯大林主义的苏联,常常被一些心怀鬼胎或愚蠢无知的自由派分子奉为反苏反共经典,实际上奥威尔向往真正的工人革命与共产主义,正因如此,他才抨击那个背叛十月革命、歪曲和侮辱了社会主义的斯大林式官僚集团。正如奥威尔在《动物庄园》的乌克兰文版序言中所写的,他的写作是为了“打破俄国神话、恢复社会主义本来面目”。
1936年底-1937年年中,奥威尔作为一名战士参与了西班牙内战。奥威尔亲眼目睹西班牙内战实际是一场工人阶级革命,初步开创了令人鼓舞的社会主义前景,但却被斯大林主义的共产党和部分蜕变的工人运动领导层联手扼杀,而革命工人党派(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和第四国际[托洛茨基派]西班牙支部)却被污蔑为法西斯匪帮并被残酷镇压,他作为西班牙工人革命的支持者则连夜逃亡。奥威尔当时是“第二半国际”的英国支部“英国独立工党”的党员,这个党倾向于托洛茨基派的第四国际的观点,但在政治上同样激烈反对第四国际,然而它和第四国际的战士们一样坚决反对因政见不同而相互肉体残杀(附注:西班牙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正是“第二半国际”的西班牙支部)。在西班牙革命最紧张的时候,奥威尔所属国际政党与第四国际的力量被迫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斯大林派的第三国际及资产阶级的“人民阵线”。奥威尔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曾写道他常常在政治争辩中激烈反对他的一些工人阶级战友,但仍与他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在革命的西班牙内战的浓厚的无产阶级民主和平等主义氛围使这位左翼知识分子刻骨铭心,使他更倾向明确而炽烈的社会主义热忱。正如奥威尔自己所说,西班牙内战“最终,这不仅没有使我对社会主义的幻想破灭,反而深深地吸引了我。结果倒是让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看到一个比此前出现的更加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第八章)。
工人革命与反革命激烈争斗的西班牙内战对奥威尔的影响极深,正如他自己所说“西班牙内战和1936年至1937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奥威尔《我为何而写作》)。
关于《一九八四》详细书评参见下方。这里只提一点,许多人误以为、或刻意认为该书针对的是苏联,甚至有人以为这是一部神奇的预言。实际上此书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寓言了三种现实社会——二次大战后的资本主义英国、二战中和之前的纳粹德国、斯大林主义的苏联,而它的反资本主义倾向也是极其鲜明的,与反极权倾向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的中文版最早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和傅惟慈先生贡献出来(20世纪80年代始),名著名译相得益彰。
《一九八四》(英文: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初版于1949年,与1932年英国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认为是硬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奥维尔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且刻划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
《一九八四》已经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而它对英语本身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书中的术语和小说作者已经成为讨论隐私和国家安全问题时的常用语。例如,“奥威尔式的”形容一个令人想到小说中的极权主义社会的行为或组织,而“老大哥在看着你”(小说中不时见到的标语)则意指任何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监视行为。《一九八四》曾在某些时期内被视为危险和具有煽动性的,并因此被许多国家(不单是有时被视为采取“极权主义”的国家)列为禁书。本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此外还在1984年改编成电影上映。
小说背景《一九八四》于1949年6月8日由“塞克尔和沃伯格”公司出版。虽然奥威尔从1945年即开始创作《一九八四》,但小说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苏格兰Jura岛写下的。这本小说有至少两位文学上的前辈。奥威尔熟悉俄国作家扎米亚京1921年的小说《我们》,他曾阅读此书的法文译本并在1946年写过评论。有报道指出奥威尔曾说他用此书作为他下一部小说的模型。批评家大多同意《我们》对《一九八四》产生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奥威尔亦为凯瑟琳·布德肯 (Katharine Burdekin) 1937年的《反乌托邦》(或称”敌托邦”)和《Swastika Night》着迷,并从中借用了描写未来世界的极权主义国家的主题,在这样的国家中在禁书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实的”历史都已经被抹去。
书名最初奥威尔将小说命名为“欧洲的最后一个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是他的出版商,弗里德里克·沃伯格 ( Frederic Warburg )出于营销需求建议他换一个书名。奥威尔没有反对这个建议,但他选择1984这个特别的年份的原因并不为人所知。也许他将他写作这本书的那一年(1948年)的后两位数颠倒过来,成为了可以预见的未来的1984年。他也可能借此暗指费边社(一个社会党组织,创立于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此外,他亦可能暗指杰克·伦敦的小说《铁蹄》(其中一个政治势力于1984年登上权力舞台)、彻斯特顿 ( G. K. Chesterton ) 的《诺丁山的拿破仑》(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 ,亦设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奥莎丝尼诗(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诗,诗名为“本世纪的终点,1984”。关于书名的最后一个猜测是奥威尔原本准备的书名是1980,但是由于疾病,小说的完成变得遥遥无期,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将故事推入更远的未来。
《一九八四》的世界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语”-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 (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按照新语,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内容梗概生活在大洋国社会中层(外围党员)的真部纪录司职员温斯顿对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成为“思想纯洁者”,自愿被处死。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但遗憾的是,在此书出版之后的五十年历史中,书中描绘的恐怖社会不断以各种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尤以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的社会改造为顶峰。其散布恐外仇恨、党说以及真理部的类似作为仍可在世上某些国家发现。
角色书中部分角色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而大部分的角色形象都是和俄国革命和苏俄所设计的。
主要角色
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主人公,外围党员,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所处的社会产生怀疑 。
奥勃良(O'Brien):核心党员,思想警察头子。
裘利亚(Julia):温斯顿的情人,出于爱的本能对党的说教产生怀疑。
老大哥(Big Brother):大洋国的领袖,但书中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出现这个人物,他的存在始终是作为权力的象征。
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Emmanuel Goldstein):传说中革命的敌人,早年大洋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背叛革命成为革命的敌人。
其他角色
艾朗森、钟斯和鲁瑟福 (Aaronson, Jones, Rutherford):被杀的前党领导。
已在“历史”中删除 安浦福斯 ( Ampleforth )。
温斯顿的同僚 查灵顿先生(Mr. Charrington):表面上是一间贫民区店铺的东主,实际上是思想警察的成员。
凯瑟琳 ( Katharine ) :温斯顿的妻子,党的追随者。本书完结时并未提及她是否在世,因书中提及她和温斯顿已于数年前分开。
马丁 ( Martin ):奥勃良的仆人。
帕森斯(Parsons):温斯顿的邻居。
西姆:温斯顿聪明的伙伴,是新语的编辑者,后来因他思想太清晰、知得太多,蒸发掉了。西姆的蒸发讽刺斯大林的大清党。
名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老大哥在看着你!”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影响《一九八四》被广泛认为是奥维尔的代表作,不仅文中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中的语言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奥维尔在本文创造的一些新词,例如“犯罪思想”(thoughtcrime)、“新语”(newspeak)、“双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犯罪停止(crimestop)等已收进词典。
【《一九八四》书评】:
“如果存在着希望的话,”温斯顿写道,“它就在无产大众身上。”——《一九八四》第七章
《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最后的也最为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这样说并不过分。为他写传记的杰弗里•迈耶斯指出,奥威尔“近乎疯狂的强迫性工作冲突”大大加剧了其身体的衰弱,而他严重的病体又使奥威尔有可能将微妙的内心体验与独特的悲苦感赋予这部作品。1948年11月,《一九八四》终于写成,它的作者却在14个月后死于肺结核内出血;而《一九八四》(1949年6月出版)却取得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它仍是最著名的社会政治寓言小说之一。
《一九八四》与《动物庄园》同样使这位英国左翼作家闻名于世,并且都试图颂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共产主义价值理念。但较之于《动物庄园》,《一九八四》不仅篇幅更长,且它的寓意、结构与政治逻辑也更为复杂;在文法上熔虚构、讽刺、夸张、插叙为一炉,通过真实的人——而不是卡通动物——的行为、样貌、神情、言谈展现人物形象,奥威尔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以及他对人物内心刻画之深刻细腻,令人惊叹不已。
《一九八四》何以谓此题名? 有人说,因为它写的是1984年的人类社会(相对于此书写作时,这是关于未来的社会科幻小说),从《一九八四》实际内容来看,这说法是对的。也有人说,对此不能望文生义,“1984”只不过是写作时间“1948年”后两位数换了个位,这个题目的命名不过是个文字游戏,与真实时间无关,这说法既对又不对!为什么呢?
《一九八四》所构造的未来,是一个“党”统治无产大众、对神秘而又无所不在的“老大哥”顶礼膜拜的极权主义等级社会。为了保证党及其所有教义永远正确,所有档案、统计数据甚至老大哥的所有讲话都要不停地篡改、删除、伪造,以至于需要“双重思想”,即:“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具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而且两种都接受”(P197)。“例如,如果欧亚国或东亚国(不管会是哪一国)是当今的敌国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永远都是敌国。如果存在着与此矛盾的其他事实,那些事实就必须被篡改,因此历史一直处于被重写之中”(P196)。“一切都腿色成了一个影子世界,到了最后,甚至年份也变成不确定的了”(P41)。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第一次写日记时甚至对今年“是不是1984年完全没有把握,……如今在确定某一年的时候没有一两年的误差是不可能的”(P10),这并不奇怪,温斯顿供职的“真理部”恰恰是所有伪造谎言的生产者,他是成千上万伪造工作者之一,每天都从事伪造。另外,为满足“英社”(“英国社会主义”)原则——极权专制统治的需要,简约、晦涩的“新话”将代替“旧话”(标准英语)成为官方语言。将“旧话”译为“新话”,意味着毁掉大段原文、以意思相反的几句话代之。“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威夫特、拜伦、狄更斯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因此正处于被翻译之中。当这项工作完成后,他们原先的作品及留下来的其他文学作品都会被销毁”(P290)。《一九八四》中说“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将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为了将来,党要积极的控制过去。过去是可以控制的砝码,党的“形而上学”既令人相信,过去仅存于思想之中,或者说仅存于全体公民的集体的思想当中。如果历史的存在,其核心即是那个集体的思想中存在的东西,那么集体的思想变了,过去也可随之改变,如果集体的思想之外,再无真实不变的东西,那么集体的思想本身就是一切,控制好它,也就控制了一切。这个社会颠倒黑白,蓄意混淆事实:“真理部”负责伪造,“和平部”指挥打仗,“仁爱部”实行迫害和拷打,“富足部”保证大众贫困和饥饿;“真理部”大楼正面镌刻着大字:“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P7)。当温斯顿觉醒了并且对社会解放的信念达到最高点时,却惨遭迫害,最后成为极权统治的牺牲品。
如果说《一九八四》中充满了荒诞不经的悖论,那么“一九八四”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悖论。
乔治•奥威尔并不是在空旷无垠的沙漠里写作的。当他写作《一九八四》时,正处于二次大战刚结束不久的英国。当时不仅英国,而且整个欧洲大陆都处于普遍衰败的气象中。战后英国物资比战时还要匮乏,面包在1946年6月首次实行配给。1948年10月,奥威尔对资本主义英国评论道:“从物质上说,一般英国人跟三年前比起来大概过得更糟糕了。住房条件极差,食物虽然不是真的不够,但单调得难以忍受。香烟、啤酒和蔬菜那样不实行配给的食物价格高得离谱,衣料配给越来越紧张。”[2]小说中的温斯顿则抱怨说:“房间里暖气供应不足,地铁拥挤,房屋摇摇欲坠,面包是黑乎乎的,茶叶成了稀缺之物,咖啡尝起来像是脏东西,香烟供应不足——除了合成的杜松子酒什么都不便宜,什么都缺乏。缺乏舒适感,到处是灰尘,物资不足,冗长的冬季,黏糊糊的袜子,从来不开的电梯,冰冷的水,粗砂般的肥皂,散落开来的香烟,出奇难吃的食物。”(P57)
总体来说,《一九八四》以极端夸张的手法在不同层面上寓言化了纳粹德国、斯大林苏联与20世纪40年代的伦敦。就社会文化和精神氛围来看,《一九八四》影射的是极端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真理部”用自动化机器批量生产报道罪案和占星学的垃圾报纸,渲染暴力的小说和充斥着性的电影,以及最粗俗的色情作品,并且将这些东西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普罗大众。而在街头,群众为了猜测彩票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每周都会抽出巨奖的彩票是群众唯一真正关注的事……有一类人就单单靠卖中奖秘笈、预报及幸运符为生”(P80)。温斯顿所在的“伦敦的犯罪率极高,有一个充斥着小偷、强盗、妓女、毒品小贩和形形色色骗子的小天地”(P68)。这样一种社会生态恰恰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的整体精神特征,但这却不可能发生在工人国家——尽管20世纪的工人国家都有官僚弊病——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的苏联,而在二次大战后,苏联的社会重建也大大快于资本主义欧洲;在50年代初,苏联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的经济增长率。我们可以看到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描写的恰恰相反:是一个“什么都不便宜,什么都缺乏”的社会。二次大战给欧洲无产者带来了深重危机,在法国和意大利,有产阶级一度受到社会革命的现实威胁,整个欧洲都弥漫着强烈的不满情绪。正因如此,极端自私的美国资产阶级才“慷慨地”把数百亿美元砸进欧洲,它只不过担心邻居家起火、被苏联“赤化”。
以上摘自书评《资本暴政下的极权鬼影——漫谈<一九八四>》第一、二部分
根据原著改编之电影《一九八四》
【译名】一九八四
【原名】Nineteen Eighty-Four
【出品年代】1984
【国家】英国
【类别】剧情/科幻
【语言】英语
【导演】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主演】约翰·赫特(John Hurt) .... Winston Smith
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 .... O'Brien
苏珊娜·汉密尔顿(Suzanna Hamilton) .... Julia
Cyril Cusack .... Charrington
Gregor Fisher .... Parsons
【电影简介】
改编自乔治·奥威尔著名的科幻预言小说,描述在1984年的时候,大洋国由老大哥统治。他采取全面的监控,每个人都变得毫无隐私可言。原为政府管理阶层的温斯顿·史密斯在跟朱丽娅谈恋爱之后,越来越受不了这种全无人性的监视方式,于是愤而反抗。英国影帝理查德·伯顿在他这部最后遗作中扮演威严与怜悯兼具的老大哥,表现出色。但导演的处理手法稍嫌乾涩,只拍出了批判性,却欠缺后作《邮差》那种深具人性感觉的文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