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
铁血旗,又称十八星旗,铁血十八星旗。其样式为:长方形,红底,中间一黑色大九角星,九角星的边线交点上点缀十八个黄色小圆。此旗原为共进会会旗。共进会由部分同盟会会员和会党领袖为推进长江流域革命于1907年在日本成立,1909年在武昌设立总部,是发动武昌起义的主要革命团体。关于该旗帜的具体含义,共进会第二任总理邓文辉称:铁血旗“红底、黑心、轮角,外加十八黄星,表示黄帝子孙十八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另据亲历武昌起义的赵师梅回忆,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起义前命其制作铁血旗,曾如是说:“红地和黑九角星象征铁血,就是说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热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黑九角星内、外角上共有十八颗金黄色的圆星,代表关内十八个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意味着这是一次民族大团结的革命。”
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设于汉口俄租界内的机关因装配炸弹发生意外爆炸,俄国巡捕“查获黄星国旗(即铁血旗)多件”。11日黎明,武昌起义成功,全城被革命军克服。因未完工而侥幸留存在裁缝店内的两面铁血旗被觅得。铁血旗第一次在光天化日之下迎风招展。当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满了全城。晚间,军政府谋略处作出几项重要决议,其中包括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以铁血旗为革命军旗等。10月28日的《申报》在刊登铁血旗图式时,直称之为“中华民国国旗”,图下的说明为:“红地,由中心外射之线九,色蓝,线之两端各缀一小星,其数十八,或云以表示十八省焉。”
11月3日上海革命党人起义,打出了“红、白色民国军旗”。上海在“全体通建白旗”的同时,高举的红色军旗正是 “上列十八星”的铁血旗。这说明各地对铁血旗作为革命军旗的普遍认同。直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前夕,响应各省仍宣称“鄂军都督府为中央政权,有代表各省军政府之权”,在人们心目中,鄂军都督府的铁血旗自然有着与“中央政权”相应的特殊地位。
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部分留沪代表与江、浙、沪都督等人在上海开会,研究筹组中央政府事宜。讨论国旗时,湖北代表提议用铁血旗,福建代表提议用青天白日旗,江浙方面提议用五色旗。最后形成了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的折衷方案。刚刚被选为大元帅的黄兴坚持国旗留待以后由法律规定,将该方案搁置。但上海报纸捷足先登,《申报》于12月8日即将三旗图案公之于众。
1912年5月,临时参议院在北京提出“国旗统一案”。参议员们一致通过以五色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而在审议铁血旗为陆军旗时,发生了激烈争论。多数东三省籍参议员表示“绝对不承认”。反对的理由是:铁血旗的十八星如指关内十八省,全然不能代表南北统一后的全国版图。变通办法被提了出来:铁血旗的十八星既有暗指十八省的嫌疑,可在旗中“添一较大黄色之星,既免误会,且众星围绕,足以表示民国为统一国家之意”。随即又有议员修正:旗中之星应与其他诸星相同,以免侧重中央。最后议长以在原铁血旗中心增加一同样之星的十九星旗交付表决,多数议员投票赞成,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的议案得以通过。
6月11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命令,正式公布中华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国旗方案: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要强调的是此铁血旗已非彼铁血旗,虽然一星之差,意义迥然不同。铁血旗作为陆军旗存世十余年,北伐战争以后,它与五色旗同时被青天白日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