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凤墀
(1847-1914)名逢时,字锡桐,号凤墀,广东南海人。基督教华人传教士,兴中会员。任孙中山中文教师,改孙入教时的名字“日新”为“逸仙”。长于文学,对中国典籍颇具根柢,曾在德国柏林大学任汉文教授数年。回国后寓居广州瑞华坊女婿尹文楷家。1893年参加广州广雅书局内的南园抗风轩聚会。1895年孙曾寄居其处。撰写《拟创立农学会书》。广州起义失败后避祸香港,旋任香港政府华民政务司署华文总书记、港岛荷李活道伦敦传道会济会堂长老。1896年11月孙从英国致函区报告伦敦蒙难经过,并“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1899年帮助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尹文楷因与孙在广州冼基合办东西药局,亦于广州起义失败后迁居香港。
名逢时,字锡桐,号凤墀、穑叟。广东顺德人。基督教华人传教士,兴中会员。1847年生。幼曾读何福堂所著《马太福音注释》而信教,并受洗,入佛山之自理会。1865年,英人师多马重其才,聘充西席,翻译圣经,神学知识大进。后为丹拿牧师推荐任香港湾仔堂教席。后又调广州继任教职。当时德国柏林大学东语系缺粤语教师,香港督学使欧德理极力推荐,出任柏林大学教授数年。1875年,在香港曾与丹拿牧师发起劝戒鸦片会社,上书英政府请愿,后被推举为赴英代表。未几任满回港,被选为道济会堂长老。 他长于文学,孙中山于檀香山基督教学校毕业后,返香港即拜其为师,发奋学习国文。孙中山在港教会受洗时署名为孙日新,区凤墀为其改名逸仙。1893年参加广州广雅书局内的南园抗风轩聚会。1895年孙曾寄居其处。这年被委任为香港华民政务司署总书记,工作10年,廉洁自守,寓布道事业于交际中,备受社会各团体敬重。陈少白在香港刊发中国日报,颇得其助。广州起义失败后避祸香港,旋任香港政府华民政务司署华文总书记、港岛荷李活道伦敦传道会济会堂长老。1896年11月孙从英国致函区报告伦敦蒙难经过,并“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1899年帮助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10年加入关心焉等发起的剪辫不易服会。退休后,继续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圣士提反男、女校汉文总教席,广华医院监理。 1914年病逝。著有《道乡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