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世衡
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边疆名将,乃种谔之父(即“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之祖父(即“小种经略相公”),重气节,有才略。少时,曾经监泰州太平监,监京兆府渭桥仓,监邛州惠民监,知泾州之保定,京兆之武功、泾阳三县,每到一地就提倡崇奉孔夫子,兴办学校,拆毁不正当的神庙。《宋史•种世衡列传》“以放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舍,尝知泾阳。”入仕之初,种世衡因为叔父而补将作监主簿,出任过的邛州惠民监主薄。宋天圣年间知武功县。当时西夏国经常侵扰边境,百姓竞相迁居南山(秦岭)躲避。世衡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武功人善骑射始出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后知泾阳县、通判凤州。因抵制权贵被诬流放,获释后,任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北宋初年,即康定元年(1040),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国王元昊的军队的掠抢。西夏与与宋多次发生战争。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 在种世衡的率领下,在校短的时间内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种世衡筑青涧城(今清涧),以固延州之势,护河东、河西粮道,作为进图银、夏州(今榆林南、横山西北)基地。他率军民且战且筑。城成,北宋王朝任命他为“知城事”,并授他“内殿承制”。从此,种世衡开始了自己的戍边生涯。守御青涧期间,开营田,通商贾,结好四周羌族。每当西夏军来袭,羌民即先通报,故每战有备。庆历二年(1042),迁知环州。至任,巡视抚问境内羌族。牛家族首领奴讹倔强自负,种世衡踏三尺深雪,至其帐下慰问,奴讹感服,率部族听命。时慕恩部族最强,以礼待其首领,得倾力相助。种世衡将所属羌部编为弓箭手,协助宋军守御,环庆边境遂以得安。是年秋,西夏军大举攻宋泾原路,率军出援,羌族兵民从者数千人。宋廷嘉其功,迁环庆路兵马钤辖。四年,为阻绝明珠等部族结交西夏扰边,奉命带病筑细腰城(今甘肃环县西南)。五年,城破而卒。
种世衡善抚士卒,赏罚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 种世衡的军事指挥才干为当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所赏识。范仲淹在《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誉之为;“国之劳臣也”。在西北边疆,种世衡招抚羌人,筑城安边,并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遇乞兄弟,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一时,英名远播。谏官孙甫在庆历三年(1043年)曾说:“今陕西兵官,惟种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战可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种世衡评价极高,“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宋史•种世衡传》论曰:“种氏自世衡立功清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续资治通鉴》里欧阳修言:“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可见,狄青与种世衡为北宋在西北边疆抗击西夏的最重要的将领。
种世衡为将多权谋,善用计。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与沈括在《梦溪笔谈》就收集有种世衡的计谋多则,如:种世衡银子当靶 、种世衡智除敌将、种世衡巧运大梁等等。种世衡祖孙三代皆有将才,时号“种家军”。《水浒全传》中的好多好汉都提到过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像王进、鲁智深、杨志等都在这经略相公手下任过职,金钱豹子汤隆也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打造过军器为荣。看来好汉们对镇守边关的功臣名将还是极为尊敬的。《水浒全传》里被人称为“老种经略相公”,就是种世衡的次子种谔,孙子种师道就是“小种经略相公”。种世衡的儿子种谔和孙子种师道都在西北边境出任经略安抚使,“相公”是对地方官员的称呼,因此人们将两人称为“经略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