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鱼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石首鱼科

石首鱼科Sciaenidae

分类学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Eukarya

|__动物界Fauna

|__脊索动物门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__有颌上纲 Gnathastomata

|__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鱼纲Pisces__硬骨鱼系)

|__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

|__鲈形目Perciformes

|__鲈亚目Percoidei

|__鲈总科 Percoidea

种类:全世界共有70属270种,台湾现有11属20种

生态:底栖,卵生,肉食

体侧扁而长,头大,头部被鳞,颊部有粘液小孔,耳石大,石首鱼由此而得名,鳔大而特殊,能发声。上颌骨多少被眼前骨所覆着,下颌不具触须。或间有1单独短须。下咽骨不结合。腭通常无齿。胸鳍或具腋鳞。本科鱼类洄游至沿岸河口地区产卵,是我因重要的经济鱼类,为我国海洋渔业主要的摊捞对象。大黄鱼、小黄鱼及带鱼为中国的三大海产鱼类。

石首鱼科包括一般人所熟知的黄花鱼、白口、黑口、鮸鱼等上等鱼鲜,是中国大陆沿海陆棚区最重要的近海经济性鱼类。石首鱼体型多半侧扁延长,吻部圆钝,背鳍长,有一深的凹刻将硬棘和软条部分开,侧线明显且延伸到尾鳍後缘,吻、颊部常会有一些孔洞。由於本科鱼类头部的耳石特别大,因此称为「石首鱼」,耳石的形状同时也是石首鱼属与种间的分类依据之一。石首鱼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沙泥底质的陆棚区,口小而下位的,多以沙泥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的咽头处有大型臼状齿可以咬碎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口大而斜裂者,则泳速快,多以追逐小型鱼类或其他游泳性甲壳类维生。多数石首鱼都能利用鱼鳔发声。下腹部金黄色的大黄鱼是台湾渔市场过去常见,但现已极珍罕的一种黄花鱼。

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 亦称“大黄花”“大鲜”。出水时,体呈金黄色,尾柄长为高的三倍多,脊椎骨25—26个,鳞片较小,在生殖季节结成大群,能发出很大的声音(靠鳔肌的收缩,压迫鳔壁,使鳔壁发生共振。),作近距离洄游产卵,其鳔的干制品为名贵的食品——鱼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小黄鱼(P.polyctis)亦称“黄花鱼”“小鲜”。体形似大黄鱼,但其尾柄稍粗短,长为高的二倍多,脊推骨一般为29个,鳞较大。每年春季洄游至近岸产卵及索饵,集群时鳔能发声。为黄、渤海和东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其他如: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鮸鱼Miichthys miiuy

中国沿海最有身价的渔获物

石首鱼,尤其是大黄鱼、小黄鱼,是中国沿海大陆棚最重要的近海经济渔获,产质与产量都相当高,其中的大黄鱼每年产量即高达5万吨左右。主要渔法是底拖网与底刺网,延绳钓与定置网亦常可捕获,台湾以西部沿海较多,特别是浊水溪等中西部河口之外海的繁殖场所,可捕获许多大型的亲鱼。

发声求偶的石首鱼

多数石首鱼均能利用邻近鳔的「鼓肌」发出近似击鼓或「蛙-嘎」的声响,因此被称为"drum"或"crocker"。它们在春夏之交的繁殖季节,常会聚集并集体发出求偶的声音,在水面下用麦克风即可监听收到。也因此台湾西海岸一带的渔民就发明了「音响集鱼法」,利用水下侦听装置把聚集产卵的石首鱼一网打尽。早期有数百艘渔船专门从事此一渔法,据说当时每天可捕获5~6万尾亲鱼(每尾重达20~30公斤),而过渔的结果导致资源面临绝灭,目前只剩数艘船每天仅能捕获数百尾而已,亟待政府将石首鱼的产卵区划设保护区,禁止不永续的音响集鱼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