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崛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人类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就是例证。前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不会重蹈覆辙。自从1978年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不会也不需要通过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更不会也不需要采用争霸或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点也决定了中国的抉择只能是走和平崛起的发展之路。为此,中国需要而且能够与国际社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中国在迅猛崛起的过程中和崛起后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新就新在它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后起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改革创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更不是相背离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总目标。正因如此,中国对内寻求和谐,对外寻求和平。中国需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会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外交工作的目标是要积极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取向

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作为后起的大国要和平崛起必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以减少阻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大国之间的关系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要致力于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

实行稳定周边的战略:睦邻、亲邻、富邻。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为了实现和平的崛起,中国努力实行综合立体的稳定周边的战略, 即以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前提,以经济安全为主题,兼顾政治、军事、文化、环境、信息等多种安全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维护中国周边的安全和稳定,营造安全可靠、经济繁荣、长期稳定的周边和平环境,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奉行睦邻、亲邻、富邻的政策,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如何消除一些周边国家的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妥善处理有较大争议的边界争端问题,如中印边界问题,特别是南沙问题,创造有利的周边环境。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发展中国参与和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加速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设想。这是实行稳邻、睦邻,亲邻,谋求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和平崛起中受益。发展中国家历来是中国在国际事物中可以依靠的力量,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仍然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互相支持的政治优势。

今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全面合作,这包括在国际事务中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磋商协调,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在解决地区性的冲突与矛盾中,采取积极、稳妥、推动和平解决的方针。在经济贸易方面,应继续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中国在重大场合既要为发展中国家说话,又要坚持决不当头的战略方针。

总之,要使发展中国家从中国崛起中,从与中国的合作和相互支持中得到好处,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争取一个长期有利的国际环境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以多边外交为重要舞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政治生活的多元化,多边外交日趋活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主权国家通过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在广泛的领域展开国际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因此,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应十分重视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今后,中国应以联合国为主要舞台,以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为重点,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大会、亚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东亚领导人会晤等多边外交场合和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中国的主权和正当权益,并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和进步事业的。

首先,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

第三,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合作空间,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人类五分之一人口将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从而对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中国“和平崛起”命题的提出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以国家领导人身份首次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一概念,称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胡锦涛在同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都指出,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论述,标志着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确立。中国和平崛起研究正在深入。

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12月18日,在上海市社科界召开的“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题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和平崛起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2004年3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有5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研讨会。3月26至28日,在由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上海世界史研究学会主办的“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在2004年4月24至26日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年会中,专设了以“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为题的圆桌会议,其主题发言是由张幼文宣讲《中国崛起道路的和平特征》。与此同时,一批相关文章陆续见诸中外媒体报端。到目前为止,国内可以见到的相关文章有100多篇。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

中国和平崛起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道路新思想新战略。

第一,所谓新道路,是指与历史上的强国崛起所走的道路不同,中国不是依靠对外扩张、掠夺,而是依靠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是世界上新型的崛起。“新道路”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开始,直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中国和平崛起是在新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之下的发展。相对于“线性增长观”、“非平衡发展观”等传统发展观而言,新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第三,中国和平崛起是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战略。这一新战略是对中国内政、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设计。

中国和平崛起,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三个支撑点:继续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中国发展的基本点;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把国内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点加起来,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首先是指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国家发展。第二是指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决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第三是指新世纪中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把依靠自己的力量概括为“四个依靠”: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2、坚持对外开放。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世界,对外开放是中国永远不变的国策。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共同发展。21世纪的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性质都决定,中国永不称霸。不称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共同推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改革和建设。中国一方面遵守联合国宪章,进行与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事务,坚持和平、公正和正义,树立新的安全观,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3、坚持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2004年3月10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实行统筹兼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代际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是开放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其具体内容将在和平崛起历史进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