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书院

简介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3弄5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求是书院。这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几经更名,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求生书院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初名求是书院,几经更名,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旧址普慈寺,现存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通面宽22.15米,通进深18.14米。单檐歇山顶。七架抬梁式带前后三步廊。外檐平身科明间四攒,次间三攒。稍间一攒。
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年)重建,殿宇规模宏大,为东城梵刹之冠。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求是书院,寺大殿作书院办公室,殿后有东西两斋,为学生教室和宿舍。校园占地颇广,闹中取静,环境优雅,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书院以振兴中华,御侮图强为办学方针,注重实学,反对科举,在教授数、理、化等课同时,也十分重视国文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意识,造就出浙江第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人才,如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书院屡经更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称“浙江求是大学堂”,翌年改称“浙江大学堂”,二十九年(1903年)又改称“浙江高等学堂”,民国3年(1914年)停办,9年复校,又几经更名,17年(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书院旧址现仅存原普慈寺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通面阔22.15米,总进深18.4米,单檐歇山顶。七架抬梁式带前后三步廊。外檐平身科明间四攒,次间三攒。稍间一攒。翼角起翘,有卷棚顶前檐廊,施石质方柱,每开间内柱二攒斗栱、牛腿等雕饰狮子戏珠等图案,形象生动。大殿用材讲究,雕饰精美,既是晚清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又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纪念地。
书院沿革变迁◆坐落于大学路130号(原老浙大横路3弄7号)的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浙江大学的前身。
◆1901年11月,该书院改为浙江省求是大学堂。次年“求是”两字改称浙江大学堂。1912年按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改名浙江高等学校,又奉命停止招生,至1914年维持到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完全停办。
◆求是书院归属浙江中医学院后,曾作为学校的食堂使用,后经修缮后做成了陈列室,但由于文物部门规定里面不能改造,所以书院使用价值不大,而且每年还要花不少维护费用。此后学校重视度下降,书院就开始冷落下来。
◆1997年8月,求是书院旧址经有关部门及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重新整修。
◆1999年,中医学院搬走,土地置换给房产公司后,书院就陷在高楼里面,成了“弃儿”。
◆2004年2月17日,早报头版头条报道《百年求是书院如今自生自灭》,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2005年,政府出资“回购”百年求是书院,进行整修,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