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敕勒人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生息在大漠南北即今内蒙古草原的民族中,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敕勒族。秦汉时称作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作敕勒,或铁勒,也叫做高车。《魏书》和《北史》中有专立的《高车传》等篇。

敕乐人以其唱敕勒歌而著称。据《北史.高车传》载,魏太武帝出征,路径漠南,听说高车“人多甚众”因征之,高车诸部“降者数十万落,获牛马羊亦百余万,皆徙之漠南千里之地。”可见当时的人数已相当可观。漠南一代由于这十几万人的耕牧,农牧业大大发展起来。北魏作为一大笔国家收入“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当时的土默川、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等地,已是人口甚众,经济相当繁荣。

敕勒族因其造车“车轮高大幅数至多”故而得名高车族。敕勒族长期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迁居,食肉食、饮奶酪、衣革皮、居穹庐(类似蒙古包),能歌善舞。《北史.高车传》载:“其人好引声民歌”,“男女无大小,皆集会。平吉之人,则歌舞作乐”。五世纪中叶,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进行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甚为壮观之事。

到了北魏明帝时,由于敕勒统治者为争夺王位,残杀不已,再加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的不断侵袭,力量日渐削弱,最后为柔然所败。这个勇敢剽悍的民族,从鄂尔多斯和阴山南麓似乎悄然消逝了。

其实,在内蒙古中西部的许多地区,依然可以看到大量当年敕勒民族的遗风。衣、食、歌舞等蒙古民族的习俗,与敕勒族的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遇那达慕大会,牧民载歌载舞,盛况空前,未尝不是历史的延续和伸长。高车也一直被民间沿用,伊盟西南部和今天陕西、宁夏等省接壤的农牧区,仍使用着一种特大木轮车,车身长约四米多,车轮高达一米五,车幅多达十六根以上。这种车,载重量大,是一般老百姓所称的“二饼子木车”的几倍。特别适合沙路,遇有大雪覆盖,其它小轮车不能行走,而这种车则运转正常。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已经注意到了,他在中国纪行中曾介绍了当时元朝使用的勒勒车的形状和使用情形。还在书中附了蒙古官员乘坐勒勒车的插图。

追源溯流,今天生活在内蒙古的北方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血缘关系与古代少数民族,决无鸿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