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秋

流光溢彩的京剧大师张春秋,京剧旦角演员,梅兰芳的弟子。
人戏难分的传奇经历1926年出生在江南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六岁那年她就被父亲卖给了一个私人戏班,除此以外她对生身父母就没有什么记忆了。在她7岁时,就在“喜临堂”戏班学戏,8岁时在上海南京路的“新新公司”开始登台演出,天生丽质加上聪慧刻苦使她16岁时成为“喜临堂”的摇钱树和台柱子,在江、浙、沪一带小有名气。在旧社会,一个艺人出名是好事也是坏事,在舞台上风华正茂的张春秋还是被班主、也是自己的养父母卖掉了,与自己熟悉的舞台暂别了一些时日。
1951年,张春秋重新加入了江苏省京剧团的前身苏南大众京剧团担任旦角主演。1954年,梅兰芳先生来南京演出,正好是张春秋所在的江苏省京剧团辅佐。梅先生慧眼独具,认为张春秋这个年青的旦角演员是演唱梅派的难得的人才,便主动正式收张春秋为入室弟子。
拜师后,从没上过学的她,目不识丁,根本不认谱,全凭着一腔热血,怀着满腔的热情,刻苦磨练,深得梅先生的真传,艺术造诣日深,后来终于成为梅派的领衔人物。1958年调入山东省京剧团,参与创排由作家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红嫂》,她塑造的英嫂这一艺术形象家喻户晓,张春秋也因此红遍大江南北。1960年《红嫂》进京演出,曾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世纪70年代,《红嫂》被拍成电影《红云岗》,从此“为亲人细熬鸡汤”的唱段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
在80多岁时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弟子眼中的再生父母70年舞台生涯,张春秋刻苦勤奋、乐于助人,有许多美好的事迹在艺坛传颂。提起自己的这位严师,省京剧院一级演员王芙苓眼圈就有些发红,她将张春秋老师比做是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老人,她说就像许多老艺人一样,张春秋老师不但教戏,而且教做人,她教育弟子对角色不挑、不争,分配什么就演好什么,说这不是甘于平庸,业余时间可以钻研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角色、剧目,要“闲来拾、忙来用”。而对弟子接演的戏,她每一个角色都给予再加工,强调一定要塑造出人物来。张春秋老师给弟子说戏非常严格细致,不但唱腔,还说眼神、身段、心情,对待角色她非常细心、耐心,那么多传统剧目,师傅当年是怎么教的自己,她再怎么手把手教给学生,毫无保留。虽然目前张春秋老师已退休,但她从未离开过舞台,以76岁高龄仍旧奔波于全国各地演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至今仍在省戏校授课。
任职和荣誉称号70年辛苦不寻常,张春秋以她德艺双馨的行动在文艺界赢得了好口碑,也赢得了一连串的荣誉。历年来,她曾担任山东省人大常委、省妇联常委、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青岛市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等职务,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多次获省、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作为专业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