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百代唱片公司
基本信息
公司类型:上市公司 (LSE:EMI)
英文名称: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
英文简称:EMI Group PLC
公司原名:电子与音乐工业公司
成立时间:1931年
总部地点:英国伦敦
重要人物:艾瑞克·尼可利 (Eric Nicoli,执行长)
马丁·史都华 (Martin Stewart,财务长)
产业:音乐
年营业额:£14.6亿 (2006)
净利:£7亿5700万亏损 (2007~2008)
员工数:5500
母公司:Terra Firma资金伙伴有限公司
子公司:EMI音乐版权有限公司
EMI基督教音乐有限公司
EMI电影有限公司
EMI Televisa音乐有限公司
EMI阿根廷有限公司
EMI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EMI奥地利有限公司
EMI比利时有限公司
EMI巴西有限公司
EMI加拿大有限公司
EMI捷克有限公司
EMI丹麦有限公司
EMI法国有限公司
EMI德国有限公司
EMI希腊有限公司
EMI意大利有限公司
EMI日本株式会社
EMI墨西哥有限公司
EMI荷兰有限公司
EMI纽西兰有限公司
金牌大风娱乐事业有限公司
星之亚洲娱乐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EMI Group website
简介
EMI在2006~2007两年间亏损了2亿6千万英镑,而在英国市占率由16%大跌到9%。2007年8月,EMI被Terra Firma资金伙伴有限公司以32亿英镑买下。在此次大动作后,数个重要旗下台柱歌手出走,如电台司令、保罗麦卡尼等。而滚石乐团也在2008年7月与环球唱片另签了新约。
Guy Hands,Terra Firma资金伙伴有限公司的CEO在2007年宣布将大幅裁撤约1500~2000名员工,约为EMI总员工数5500人的三分之一。此措施可望减少每年约2亿英镑的人事支出。
集团其他业务
EMI音乐版权
EMI基督教音乐
EMI电影
EMI Televisa
其他海外地区业务
欧洲
EMI奥地利
EMI比利时
EMI捷克
EMI丹麦
EMI法国
EMI德国
EMI希腊
EMI意大利
EMI荷兰
太平洋
EMI纽西兰
北美洲
EMI加拿大
南美洲
EMI阿根廷
EMI巴西
EMI墨西哥
澳洲
EMI澳大利亚
亚洲
EMI日本
金牌大风(EMI大中华地区业务)
星之亚洲(EMI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地区业务)
Black board(EMI印尼地区业务)
其他介绍
EMI 的起源有两个。
一个Berliner在1898年创立的 HMV公司。1900年正式使用那个著名的小狗聆听留声机的HMV商标;另一个是Columbla公司。
1929年。两者合并成立了Electrical And Music Industries (电气实业有限公司),简称EMI。
这一合并使 EMI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除了英国的 Decca、美国的Brunwick和德国的DGG,其余的厂牌全由 EMI所控制。
二战后, CBS率先推出了33转LP唱片和45转单曲唱片,但EMI仍死守78转的10英寸唱 片老规格,导致不少旗下艺人跳槽离去。50年代初,本来由 EMI代理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发行权的RCA、CBS也改与Decca和Philips合作。1955年,EMI为了扭转不利局面而收购了Capitol 公司,希望通过它来打开美国市场。但 Capitol公司的保守作风使 EMI无法在50 年代兴起的摇滚乐潮流中获益。
进入60年代后, EMI才有了转机。先是旗下的Cliff Richard和Shadows的走红,然后 是以The Beatles为代表的英国摇滚潮流的兴起。这股潮流中的大部分英国乐队都签在EM。旗下,包括Gerry & The Pacemakers、DC5、Animals、Hollies、Herman's Hermits、Yar. birds 等,而这股潮流的领头羊The Beatles 乐队更成了 EMI30年来最大的“金矿”。但 EMI的美国分公司 Capitol却平白放过了发财的机会,不肯与这些英国乐队签约,结果这些乐队在美国都投到了Epic、 MGM等旗下。直到 EMI强下命令,Capitol才施施然 推出了The Beatles 的第二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的美国版《Meet The Beatles》。
60年代的好日子很快过去了。1970年The Beatles 乐队解散后,Capitol 立即面临了 破产的困境。而 EMI总公司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工党政府上台后禁止英国企业将资金用作海外投资, EMI开始陷入困境。1979年, EMI为 Thorn(科艺)集团收购,但仍保持自主经营。同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实行经济开放政策,EMI随即收购了美国的Imperial、Liberty 等公司。整个80年代, EMI的经营状况颇佳,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Paul McCartney等为公司赚了大钱。
1992年, EMI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独立公司Virgin, 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
最早在中国设厂生产销售唱片的是法国百代公司。法国人于1908年在南阳桥(今西藏南路)附近租房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其唱片商标为一只报晓的雄鸡。几年后,因法国人乐浜生经营得法而大发横财,“百代”遂于1915年左右,在徐家汇谨记桥徐家汇路1434号(今衡山路811号)购得地皮,成立唱片制造工厂。1934年,法商东方百代将产业转让给英国电气音乐实业公司(EMI),改名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继续使用雄鸡商标。
“百代”是当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设备最新、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唱片公司,它出品的唱片种类最多,包括曲艺、戏剧、器乐曲及歌曲等,其中尤以国语流行歌曲数量最多。整个30年代,“百代”囊括了流行音乐唱片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拥有最优秀的创作和技术人才。
在上海的历史上,很少有一幢建筑像“百代”的红砖小楼那样,成为明星和艺术家的汇聚之地,中国现代的艺术名人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胡蝶、阮玲玉、王人美、赵丹、金焰、周璇、白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声音;任光、聂耳、冼星海、黎锦光、陈歌辛等著名音乐家也都在“百代”工作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这幢小楼录制的。“百代”因此被称为是“中国近代音乐的摇篮”。
抗战爆发后,“百代”被日军接管,部分模版也被日军掠去,熔化做了炮弹。战后,产权复由原公司收回。1949年后,“百代”退出上海,1952年改组为中国唱片厂,以后又改称为上海唱片厂、人民唱片厂、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影像制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