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圆子
基本简介豆腐圆子是很有特色的贵州特色小吃,其中以雷家豆腐圆子最为出名。雷家豆腐圆子以豆腐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软炸为主,口味属于家常味。[2]

风味特色豆腐圆子外焦里嫩,滑爽鲜香,开胃爽口。
1、主料为黄豆,在制作上,先把黄豆浸泡一段时间,磨成浆汁,做成酸汤豆腐,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豆浆、碱水、葱、姜、味精、花椒、八角等佐料,搅拌均匀,再捏成一个个鸡蛋般大的圆饼,这样炸熟的豆腐圆子色呈焦黄,心似蜂窝。
2、食用前,先把它在酱油、胡椒面、葱花、麻油、醋、辣椒面做成的汤里略蘸一下,吃起来外脆内嫩,其味鲜美。[2]
制作材料原 料
酸汤豆腐500克,折耳根60克,酸萝卜50克。
调 料
茴香粉、花椒粉、煳辣椒面、麻油、盐、味精、酱油、醋、碱、姜末、葱花、蘸水等适量。
制作方法步骤
1.白豆腐放入漏勺里滤干水,放在小盆里加上适量茴香粉、花椒粉、盐、碱用手把豆腐捏碎并拌均匀,一起两手搓成茸状,再加上葱花拌匀备用。
2.折二根切成8毫米长左右短节,葱切成葱花,姜剁成姜末,酸萝卜切成小碎丁,加上酱油、醋、麻油、姜末、花椒粉、煳辣椒面拌成蘸水备用。
3.用手把豆腐茸捏成50克大小一个的圆子,锅下菜油烧至7成热,下圆子炸,炸成外壳呈褐黄色即可出锅。就着配调好的蘸水食用。[3]
技术要领
要用酸汤豆腐,圆子下锅后要用漏勺及时拨动,使园子外皮受热均匀。
发展历史贵阳小吃五花八门,一些老贵阳一定还记得解放前有这样一首关于贵阳小吃的“顺口溜”:“豆腐圆子肠旺面,荷叶糍粑糕粑店;一品大包刷把头,沓臊馄饨太师伴……”而这“顺口溜”中所指的豆腐圆子,就是始创于1874年的雷家豆腐圆子。下面是作为豆腐圆子代表的“雷家豆腐圆子”的发展历史。
同治驾崩 豆腐圆子面世
时间回溯到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后,朝廷通令全国“禁屠”(不准宰杀猪牛羊鸡鸭等)三天,官民一律不能吃荤。地处西南边境的贵阳自然也不例外。
“禁屠”令一出,豆腐作坊的生意变得兴隆起来。此时,祖居贵阳、以开豆腐作坊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准这是个扩大经营的好时机。他们想到,既然官府不准百姓吃肉圆子,那干脆就拿豆腐来做圆子。于是,他们尝试在做豆腐时,加入适量的盐、碱和香料、葱花等调料,充分拌匀后,捏成核桃大小的圆子,然后放在菜油锅内炸熟出售。
出人意料的是,这小小的油炸豆腐圆子,一面世即深受贵阳人喜爱。精明的“雷三太”明确生产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就是在那时,“雷家豆腐圆子”成为贵阳闻名遐迩的小吃。
小小豆腐圆子 历经三起三落
“雷家豆腐圆子”的店铺,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一直都设在贵阳的三牌坊(现在的中华南路)。由于恪守“雷三太”定下的严格的选料原则和制作工序,一直到解放初期,生意都非常好。1956年公私合营后,由于工作需,雷家的第三代传人雷从兴夫妇被政府分别调到了不同的单位就职,这个家族式的店铺就没有开了。
1960年,政府号召发展贵阳的名点小吃,借此机会,雷从兴夫妇又重操旧业,恢复了“雷家豆腐圆子”的老店号。但由于原店铺因道路改造拆迁,雷从兴夫妇只好在当时的中华南路102号经营。虽然重新开业是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但真是印证了那句老话———“酒好不怕巷子深”,开业后仍是顾客盈门。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贵州视察时品尝了“雷家豆腐圆子”赞不绝口。
上世纪80年代,由于雷家第三代经营人去世,其子女没有继续开店。直到1991年,在政府和亲戚朋友鼓励下,雷家第四代雷善祥几兄弟,才又在中华南路旧址恢复了经营。
1995年,因为道路改造,“雷家豆腐圆子”店面再一次面临拆迁。之后,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门面,“雷家豆腐圆子”一直处于停业状态。2000年,雷家后人在阳明路找到了一间约20平方米的门面,又开始经营。而此时,“雷家豆腐圆子”已传到了第五代雷世的手中。
第五代传人 小门脸里话未来
回忆曾经的辉煌,,已是而立之年的雷世仍是满脸的骄傲:“不说我父亲那一辈,就是我们在阳明路经营的时候,尽管当时每个豆腐圆子只卖2角钱,但每天从下午3点到晚上六七点这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卖1000多元……”
在交通街小吃城里,“雷家豆腐圆子”的招牌不甚起眼,店面也只有几平方米。雷世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由于受场地和地势等因素的影响,现在雷家已没有自己制作豆腐了,但百年传承下来的工序他一点都不敢马虎,每天都要经过几个小时细心配料。
尽管生意已远不如从前,但对于“雷家豆腐圆子”的未来,雷世显得信心十足:“现在我正在寻找一个地段好的门面,希望将这家百年老字号做成以豆腐圆子为主的饮食文化集团,在贵阳的大街小巷都开分店,重树昔日的辉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