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雷斯古城

中文名称: 卡塞雷斯历史中心
英文名称: Old Town of Caceres
国家:西班牙
所属洲: 欧洲
批准时间: 1986
批准标准
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0届会议报告。
介绍
介绍
1
卡塞雷斯建立于公元前29年,历史上起了防御作用,现为卡塞雷斯省省会。城市建在类似平原的辽阔的埃什特雷马杜拉上的一个山丘之巅。它位于托列多古城以西,与托列多古城同纬度,它距托戈河不远,附近就是葡萄牙边境。
历史渊源:
西哥特人统治时期,在原先由古伊比利亚人占据的地方建立的诺尔巴独裁者的罗马殖民地,是第二大重要城市。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占据了这座殖民城市,并称之为“卡斯里”,即要塞。复地运动时期,基督教徒的内部斗争引发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新的争端。这一城市在四个不同的时期几度得失。公元12世纪时,在来自马格里布的阿尔莫哈德人的统治下,修筑了大型城御系统,同时城市在这段时期繁荣扩张。卡塞雷斯成为伊斯兰教的据点。公元1229年,古来昂王国国王阿方索九世最终从摩尔人手中夺取了卡塞雷斯。从14世纪到16世纪,随着复地运动的结束、大批西班牙绅士的拥入以及美洲大陆的发现,这个封建城市建造了一些大型建筑。
城市布局:
可追溯到阿尔莫哈德人统治时期的中世纪不规则道路网重叠分布在依稀尚存的罗马时代的规则轴线上。伸向广场的狭窄街道不断宽窄变幻。12公里长的梯形城墙环绕着这个城市,最初由罗马人设计并建造的这道城墙在阿尔莫哈德人的改造下,外刷捣实粘土,使之更符合阿拉伯人建造城防工事的标准。除了这一城防系统外,属于卡塞雷斯第一次城市发展时期的建筑寥寥无几。然而,在第二次城市发展时期建造的大量城防建筑——宫殿、塔楼以及石屋——都保存下来,并随着美洲大陆的开发,不断修建新的宫殿而得到补充。卡塞雷斯的城墙是阿尔莫哈德人在西班牙构筑城防工事的有力见证。
卡塞雷斯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统治的城市;其城防建筑、宫殿以及塔楼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布局。该城市由于受到各种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教艺术、北欧哥特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以及美洲新大陆艺术等不同甚至使相对抗风格的影响而分外独特。
评价
评价:
在卡塞雷斯城的历史中,摩尔人和基督徒的斗争也反映在建筑领域中。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是罗马式、伊斯兰式、北哥特式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融合。现仍保留的穆斯林时期的大约30座高塔建筑中,布哈科塔是最著名的。
卡塞雷斯是埃斯特列马杜拉自治区卡塞雷斯省省府,人口约7万。3万年以前就有人开始在这里居住,凯尔特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均先后涉足此地,1127年并入莱昂王国,成为埃斯特列马杜拉的一个重镇,现在其城市老区依旧保留着阿拉伯城墙,城墙上原先有三十座塔,现存十座。1229年,阿丰索九世最后征服该地。十三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贵族占领此地,并修建了不少宫殿和豪华建筑,从而形成了现在卡塞雷斯老区的雏形。由于这里宫殿的主人反对天主教国王争夺卡斯蒂利亚王位,他们的宫殿塔顶大都被削平。十六世纪,卡塞雷斯的文化、艺术得到重要发展,所修建的宫殿受到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并构成了目前该城文物古迹的主体部分。1986年,卡塞雷斯被命名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城市。
主要名胜古迹:
【大广场】十三世纪建成,曾是手工艺品市场。十六世纪修建了带有拱形门柱的建筑。其东侧是十二世纪阿里莫哈德王朝的城墙。
【市政府】十九世纪建筑,布哈科塔和阿里莫哈德城墙同属十二世纪。塔旁是十八世纪修建的和平庵,上面有西班牙雕刻家彼得罗.科雷阿作品《和平圣母》。
【星门】十八世纪修建。
【托雷多•莫克特苏马之家】十六、十七世纪修建,室内有十分精美的壁画。
【圣地亚哥教堂】十六世纪的建筑,可能是在十二世纪的一座寺庵基础上修建的,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出由罗马风格向哥特风格转变的遗迹。
【高多依宫】征服者弗朗西斯科•德高多依之家,十六世纪修建,其阳台是卡塞雷斯最美的,具有意大利十六世纪特有的矫揉造作的风格。
【卡瓦哈尔之家】十五、十六世纪建筑。曾被大火烧毁,六、七十年代修复。
【圣母玛利亚教堂】属多种风格的教堂,有古罗马式向哥特式过度的特色,其唱诗和塔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内部埋葬着一些在卡塞雷斯居住过的贵族遗骸。
【圣豪尔赫广场】圣豪尔赫为卡塞雷斯的保护神。广场周围有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教堂、耶稣会教徒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