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书

漂流书起源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2001年4月,在美国堪萨斯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Ron Hornbaker开设了一个图书飘流网站,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得以迅速发展,虽不足四年,却已波及欧美。
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在投漂说明中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005年5月3日,第九届威比奖(Webby Awards)揭晓。起源于美国的图书漂流网获得了"社区"和"社会/网络"两个类别的人民之声奖。 威比奖是由国际数字艺术与科学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Digital Arts and Sciences)主办的评选全球最佳网站的奖项,该奖被誉为互联网界的奥斯卡。
漂流书在中国

▲2005年9月15日上海新闻晨报报道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每年都会接收到来自热心居民、大学毕业生等送来的书,其中成色新、内容好的图书不在少数,如一些教辅书。这些书放在图书馆里可能无人问津,但对一些在校学生,却可能大有用处。因此,图书馆想到了“图书漂流”。他们设想首先在普陀区的9个街道(镇)图书馆和社区爱心超市设立永久性漂流书架,随后再利用部分大型超市的人气,进行自然漂流。 该活动有望在下个月与市民见面。
▲2005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大连星海广场举办的中国国际啤酒节期间,举办了“悦读·大连”大型书展暨“图书漂流”活动。活动期间,在星海湾广场内设有20个图书漂流台,读者签字后可以免费取阅,在阅读后自愿归还。本次活动使大连市民体验到了阅读的另一种乐趣,也提升了啤酒节的文化氛围和星海湾的文化形象。
图书漂流的意义为了使每个图书的传递者都能了解到某一本书的漂流(传递)信息,获取图书的人需要尽义务到图书漂流网站上以该书标签上的唯一标识码“漂流号码”检索该书,撰写获取日志、趣闻或阅读笔记。这样,参与了该书漂流的书友就可以在网络上、电话里或聚会中相互沟通、交流。
相关用语漂流:来源于漂流瓶,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一种自由的传递活动。
漂流期间:一本书从开始漂流到结束漂流的这段时间属于漂流期间。
漂流活动:一本书在整个漂流期间的事件叫做漂流活动。
漂友:参与漂流活动的所有人均称为漂友。
首漂:把一本书首先漂流出去,也就是发起一个新的漂流活动;也可以叫起漂。
放漂:把一本书漂流出去。这个放漂可以是首漂,也可以是转漂;
转漂:把已经读完的漂流书继续漂流下去。
求漂:用户可以对任何一本图书发出漂流(阅读)请求,当这本图书对应漂流书的当时持有者看到您的请求时,很可能会把漂流书传递给你。只有求漂才能让别的漂友知道你想要阅读的图书。首漂或者转漂的漂友才有漂流目标。
受漂:收到别的漂友传递给你书的整个事件过程。
收漂:也就是结束漂流活动。
在漂:一本漂流书处于漂流期间叫做在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