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宁

一、年号
1.太宁 (晋)
太宁(323年三月-326年正月)是东晋皇帝晋明帝司马绍的年号,共计4年。
太宁三年闰八月晋成帝即位沿用。太宁四年二月改元咸和元年。
纪年
太宁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公元 323年 324年 325年 326年
干支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2.太宁 (后赵)
太宁(或作泰宁;349年)是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后赵武帝石虎的第二个年号,共计1年。
四月石世即位沿用;五月石遵即位沿用,十一月石鉴即位沿用。350年改元青龙元年。
纪年
太宁 元年
公元 349年
干支 己酉
3.太宁 (北齐)
太宁(561年十一月—562年四月)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的年号,历时数月。
纪年
太宁 元年
公元 561年
干支 辛巳
4.太宁 (李乾德)
二、地名
太宁村
村名,现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最西部,也是该县的西界(西邻为万荣县)。
地理上处于晋南黄土高原的北缘,地势起伏较大,微地貌为丘陵。从大环境看,该村处于小峨嵋岭南坡,往北距汾河不足6华里。可南望孤山北守北山系。
典型内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雨少,秋日清爽有连阴,冬日少雪较寒冷。
传说古村名为大宁(古有大宁小宁之说,现小宁村尚在),后因与大宁县冲突而加点更名为太宁。
村内方言略同于稷山县内“河南”(汾河之南)一路,该土语面积有限,出村以西与万荣、河津几个村落,物品名称、语音语调大相径庭。跳出山西看,该方言应列入中华语言中“土得掉渣”的顶极系列。该语音绝不同于晋中北,反而与西安话有许多相同之处,大概是受千年古都的影响吧。
村落百姓,狂喜爱戏剧,尤其迷恋蒲剧。村中的大喇叭十日有九都在反复播放名剧名段。这一古老剧种的许多绝学如官翅、水袖、踩椅等几乎被京戏偷学残尽。
整个村落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有坡地,皆开发为一年一种的旱种梯田,北为平原,机井可浇灌。
十个居民小组,约4000人。居民十之五为南为姓,十之三以孙为姓,十之一以黄为姓,其余为杂姓。
村落历史悠久,古迹传说颇多。
一为后池。传说当年刘秀被追兵紧迫至村北,马渴人饥,无奈策鞭,不想鞭指处现一泓泉,大难不死。该水池被上世纪80年
后兴起的村企造纸厂用于排存工业废水,为村落滋生了十倍以上的蚊蝇。
一为后庙。老辈人传说,该庙位于现学校北部,有高桅、庙斗、金身神人像等,初毁败于日寇之手。文革时彻底铲平。
一为跃进池。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力在村西挖出一方水池,当时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八十年代后,随着自来水开通,该池沦为养鱼池,后再度废弃,成为百姓洗衣池甚或垃圾场。
一为舞台。九十年代前,一处老舞台,坐南向北,两坡流水,雕檐画廊;后拆除在原址重建一水泥结构新式舞台,较原台较高,上题:海市蛰楼。每年若干次农闲时分,此处燕语莺歌,聚四镇十八村百姓,甚是热闹。惜台前一对铁狮,某夜被盗,文物下场,大抵如此。
一为祠堂。村中西部,一处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筑,是为黄家祠堂。往年吉庆时分,同乐会皆在此锣鼓天地欢。后该公用建筑被设为老年活动中心,名副其实。
一为碉堡。就是日本占领时修筑的军事设施,位于村东南坡底耕地边沿,现在看当时的选址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不知道当时小日本是处于什么心理。这一遗迹就象村里的老坟,逐年受农犁削弱,现在已经看不出是什么玩意了。不作专门介绍,村里的孩子应该不知此为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