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

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馆,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清代光绪年间(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出器物多件,其中有大鼎一、小鼎七、盨二等。都属于厉王时期名叫克的贵族,因而有大克鼎、小克鼎等称。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同类文物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

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

年,克作朕皇祖季

宝宗彝。克其日用朕

辟鲁休,用介康、纯佑、

眉寿、永命、灵终。万年

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是: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作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小克鼎传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