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组织

米粒组织是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日面结构。呈多角形小颗粒形状,得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米粒组织的温度比米粒间区域的温度约高300℃,因此,显得比较明亮易见。虽说它们是小颗粒,实际的直径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大的则可达3000多公里。明亮的米粒组织很可能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且呈现激烈的起伏运动。米粒组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很快就会变冷,并马上沿着上升热气流之间的空隙处下降;寿命也非常短暂,来去匆匆,从产生到消失,几乎比地球大气层中的云消烟散还要快,平均寿命只有几分钟,此外,近年来发现的超米粒组织,寿命约为20小时。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组织消逝的同时,新的米粒组织又在原来位置上很快地出现,这种连续现象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沸腾米粥上不断地上下翻腾的热气泡。
太阳光球上明亮的颗粒状结构,是光球亮度分布不均匀性的表征。光球实际上是沸腾的对流层顶层,巨大的对流气体元向上流动到太阳表面,并把多余的热量辐射掉,然后分散为较冷的气流从气体元的周围边界向下流回对流层。因为上升的气体元中心较热 ,下降的边缘较冷( 中心与边缘的温差至少达100度),故在光球表面形成了中间亮四周暗的米粒状组织。它的形成深度约 400千米。米粒呈椭圆形 ,其角径约1~3角秒,相当于日面上700~2000千米 。将米粒隔开的暗区宽度约 290 千米。米粒越大越亮,其亮度比周围背景约亮10%~20%,相应的温度差约300K。整个光球表面的米粒数约4×10的六次幂个。位于米粒组织中央的部分是上升中的等离子,温度较高;在边缘的是下降中的等离子,因温度较低而显得较为暗淡。除了目视可见的现象,多普勒向位仪测量来自米粒组织各处的光线,可以提出米粒组织对流的证据。
一个米粒组织典型的大小约1,000公里直径可以存在8至20分钟。除了典型的米粒组织之外,还有直径达30,000公里,生命期超过24小时的超米粒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