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木尔切克墓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切木尔切克墓葬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切木尔切克墓葬周围地势平坦,地表为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其分为两种葬法。一种为单棺葬,墓前有一个面东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种是双棺葬,墓场一周有石墙围护,石墙多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条石,这些条石垂直埋入土中,下埋六、七十厘米,地表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墙一圈长宽十数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对称地埋葬着两个石棺。石人都是就地取材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分做四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数是唐代突厥人活动的遗迹。切木尔切克墓葬是阿尔泰草原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破解新疆怪石"草原石人"之谜

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阿勒泰地区荒原深处发现一大片古墓葬群,在这座被称为“切木尔切克”墓葬群前,人们看到有5尊石人立于墓的东面,都是由黑色岩石雕成,石人的脸廓和眼睛都呈圆形,面颊上还刻有三角状饰纹。

专家们一共在此挖掘了30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里,有一类陶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种陶罐呈橄榄形,上面雕刻着水波样的弧线纹,他们认为陶罐属于一种叫“卡拉苏克文化”的范畴,卡拉苏克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于隋唐时代,它们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石人当然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遗存。那么在3000多年以前,是谁在黑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中国早期古籍《庄子·逍遥游》当中,有一极北之国被称为“穷发国”,同时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说,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秃头”、“穷发”很可能就是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辫的习俗,而这些石人的典型特点,就是圆形头顶上没有任何发饰。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还说:秃头人长着“狮子鼻和巨大的下腭”,这种蒙古人种的脸型恰恰和这些石人身上的表现相吻合。

更有意思的是,希罗多德说秃头人在山中看守着黄金,而阿尔泰山蒙语的意思就是“金山”。当然,中外古籍对新疆青铜时期居民的称谓多种多样,把新疆早期石人都归结为所谓“秃头人”的遗留物,是否过于简单?

先秦史料中的塞人也曾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塞人和秃头人之间又有何关?

在新疆天山深处,有一个叫康家石门子的地方,石门子崖壁上有一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岩画,据考证这是一幅世间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而它的创作者正是3000多年前在此游牧的塞人。岩画上的人物大都体态修长、高鼻深目,这似乎说明塞人和秃头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这一点在早期石人身上会有所反映吗?

在布尔津县文管所里收藏着两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们是在3000年前的古墓葬里作为陪葬品出现的。其实无论是墓地石人,还是随葬石人,都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它的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所以一般石人身后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垒砌而成。

在这些石碓的周围,还可以看到半隐半现的散石,其实它们是围绕着石碓的同心圆,圆圈和石碓由放射状的线条连接,它们构成的图形只有站在至高点才能看得清楚。一种观点认为,立有石人的墓葬并不仅仅是死者的坟墓,可能还是部落的祭祀场所。

和石人类似,雕刻鹿形图案的石头被称为“鹿石”。

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美感,更为奇特的是,所有鹿嘴都被拉成了细长的鸟喙,这种鹿身鸟喙的造型似乎为神灵安上了翅膀。学术界认为,虽然鹿石和石人有并存的年代,但相对来说,鹿石要早于石人出现,而且很可能就是石人的前身。

有一种被称为非典型的鹿石,因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符号,这些符号分为三个部分,上面是三道斜线,中间是一条小圆圈,下面是一把剑。有专家这样解释,斜线意味着五官或者人脸,小圆圈则是脖子上的项链,而剑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这三部分代表的恰好是一个抽象的人体。石人什么时候消失的?突厥石人是最后的终结者吗?

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突厥石人之后,石人文化开始急速衰退,随着伊斯兰教在草原地带广泛传播,石人便彻底消失了,因为伊斯兰教是无偶像崇拜,刻画人形已被禁止,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