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
定义肾移植诊治是将健康转移者的肾脏移植电话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开刀是分析治疗这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项有效手段肾强烈移植因其供肾来源不同分为自体肾移植很贵同种肾切除移植和异种肾移植显著习惯把同种肾勇气移植简称为肾移植人工其他希望两种肾移置则冠以“自体”或“异种”肾想买移植以资区别
医学术语肾移植是把一个健康的肾脏植入病人右下腹的髂窝内。因为右侧髂窝的血管较浅,手术时容易与新肾脏血管接驳。一般多选择髂内动脉进行吻合,如果右髂内动脉管腔内出现动脉硬化、管腔狭小,术后恐血流量不足,亦可以与病人髂外动脉作吻合,血管吻合后,放开全部阻断血管的血管钳,待新的肾脏供血良好,便逐层缝合腹壁,完成手术。肾移植并非新肾与旧肾的交换。
肾移植前是否一定要把病肾切除呢?目前的肾移植手术仅需完成健康肾植入腹腔的程序,已不主张移植前先作双肾切除了,除非十分必要。
所谓必要,即是指原有的肾脏病继续存在,会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或使疾病进一步扩散。例如严重的肾结核,肾脏本身的功能已失去,结核病灶的存在,还会向各处扩散;又如多发性铸型结石的存在,伴发顽固的细菌感染,容易引发败血症、肾盂积脓、肾周脓疡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此外,还有肾脏肿瘤、巨大的多囊肾、大量的血尿等情况,也考虑先作肾切除,复原后再做肾移植,并非两种手术同时进行。除了上述疾病,均不主张处理原来的肾脏。
肾移植指征:
一般来讲,肾移植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故凡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均可用肾移植治疗。但为了提高肾移植存活率,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患者较为严格,一般从病情、原发病种类、年龄等方面考虑。Scr>1326μmol/L(15mg/dL),Ccr<5mL/min是肾移植的基本依据。从原发病来讲,最常见的适合作肾移植受者的原发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次是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和囊性肾病。年龄虽然不是选择的主要指标,但以在15~55岁的青壮年为好。
适应证:
(1)自体肾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为肾动脉起始部具有不可修复的病变者。在复杂肾内结石或畸形采用一般方法难以解决的时候,亦可行离体肾脏修复后,再移植至髂窝(即Bench手术)。
(2)同种肾移植适于每个患有不可恢复的肾脏疾病并有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常见的有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肾血管硬化症和多囊肾。此外还有外伤所致双肾或孤立肾丧失者。
禁忌证:
与肾功能衰竭有关的疾病应列为肾移植术的禁忌证。
(1)当肾脏疾病是由全身疾患所引起的局部表现时,不能考虑肾移植,因为这一疾病将蔓延到移植的肾脏。如淀粉样变性、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弥漫性血管炎等。
(2)全身严重感染、肺结核、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病人,不能考虑肾移植。因在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类固醇时,疾病将迅速恶化。
肾移植治疗疾病国内指南
1960年吴阶平院士率先实行第一例人体肾移植。
20世纪70年代肾移植全国正式展开。
自1989年以来,每年施行1000例以上,至1994年底累计13594例次。开展肾移植医院由1991年77个增至1993年的95个。至1993年底,1年生存率从1984年的86.7%提高到93.7%,长期存活率也逐年上升。
1994年底国内开展肾移植累计13594例次。开展肾移植医院由1991年77个增至1993年的95个。
至1998年底, 全国开展肾移植的单位已达80个,肾移植总数达到2万余例。
2000年5月国内肾移植累计已达2.53余万例次. 我国每年实施肾移植4000余例次,居亚洲之首,最长健康存活达23年。目前国内已有91家医院能够开展临床肾移植手术。
2005年3月20日在武汉总医院获得成功 国内首例自体肾移植手术完成。
目前肾移植5年以上存活者超过1000例,10年以上超200例,最长存活18年。
肾移植治疗疾病国际指南
1933年乌克兰外科医生Voronoy施行了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尸肾移植,但失败了。
1936年苏联医生沃罗诺伊(Voronoy)进行了最早的同种肾移植。
1947年,美国医生Hume将肾移植于病人手臂血管上获得了短期有功能存活,使得这位急性肾衰病人得以生存。
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的布里格姆医院,约瑟夫·默里(Joseph Murry)医生做了世界第一例纯合双生子间的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纪元,也为其他器官(如肝、胰和心脏等)的移植铺平了道路。
1955年美国医生Hume在肾移植中使用了类固醇激素,使同种移植有了新的进展。
1960年英国医生卡恩(Calne)在狗的肾移植中用了6-硫基嘌吟,后来在临床中发现副作用而停止使用。
1962年硫哇嘌吟临床应用使肾移植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随后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制剂的普及,以及使用了脾切除术抑制排斥等方法为移植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1988年至2000年,全世界共有137347例肾移植,其中活体肾移植的数量占30%。
肾移植优缺点
肾移植肾晚期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外的一种治疗方法,肾移植是一种手术,目前已比较成功,但也有一些弊端。
成功的肾移植可以使患者免除透析的必要,而且比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更能有效的治疗肾衰。成功移植一只肾能够提供比透析多10倍的功能。移植患者与透析患者相比,所受的限制更少,生活的质量更高。大多数患者比透析时感觉更好,更有体力。
找到合适的移植肾的过程是复杂的,确定移植的肾与受者在血型和组织型上是否良好匹配,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
即使是良好匹配的患者也不总是合适的受者。供者和患者需要都没有感染和其它医学问题,不会使患者的康复复杂化。移植患者必须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预防移植肾被排斥。这些药物具有副作用,会增加获得一些感染,病毒和某种类型的肿瘤的风险。移植患者需要一生服药,或者至少在移植物还在继续工作的时候服用。
肾脏移植物并不会永远坚持下去。比较年轻的患者在一生中可能需要两次或者几次移植。如果移植失败,患者可以回到透析治疗中去,等待另一次移植。
移植患者,受到免疫抑制的,比其它人具有更高的获得感染的风险。他们要遵守正常“健康饮食指南”。其后遗症之一的体重增加(通常是因为服用类固醇类药物的副作用)和高胆固醇,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降低风险。
肾脏移植术后的饮食保健
基本要求是:吃的科学合理与干净卫生。
(1)对水的要求肾移植前少尿及无尿的病人,需依赖血液透析机来脱水,也就是要提高透析液一侧的负压方能透析,这就使得细胞外液及细胞本身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所以病人有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对肾移植前的患者严格控制水的入量是必要的。然而,肾脏移植患者的尿量随肾功能的恢复而恢复后,就要鼓励病人适当地饮水。但由于肾移植术后尿量恢复是个生理过程,病人不再有以往的口干等症状,一般不想主动饮水,这时鼓励病人适当饮水以保持尿量,实际上仍是治疗措施之一。
(2)吃的科学合理:肾移植术后,肾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加之应用激素类药物,病人的食欲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时应相对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以免在短时间内体重增加太快,副食方面,优质动物蛋白如鱼,鸡、牛肉、瘦肉、虾等都可以吃,但要适量,不要暴饮暴食。如何判断蛋白的摄入量合格与否?可在复查尿素氮、肌酐之前的一周,将每日所进的蛋白量相对固定,然后看尿素氮化验指标,如果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可在上次的蛋白摄人量基础上,酌情增加蛋白的摄入量,一周后化验尿素氮,如果结果仍属正常,这说明此时的蛋白摄入量可被移植肾所接受,如果尿的化验结果有轻度升高,则说明此时的蛋白摄入量不能被移植肾所全部承受,应调整蛋白的入量,可较第一周稍多,但较第二周稍少。由于尿素氮作为判断肾功能,不如血肌酐真实,易受蛋白摄入量、感染、发烧等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还要求病人自己细心去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蛋白摄入量,同时适当限制淀粉含量高(主要是主食)、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量。因为如果主食入量太多,病人的运动量又少时,很容易增加体重,在短时间内,体重增长太多,就容易造成免疫抑制剂用量相对地不足,而诱发排异反应,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3)吃的干净卫生:肾脏移植术,由于大剂量服用免疫抑制剂,对外界病菌的抵抗能力下降。如果吃的不干净,很容易出现腹痛,腹泻。严重者可伴有高烧、呕吐,导致大量水份丢失,如不及时补充水盐、电解质,则会造成脱水,而使肾脏灌流量不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所以,病人要注意个人卫生外,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在家中进餐或自炊自用。外面买来的熟食,一定要进行加工后再食用。尤其在夏秋季节,生吃蔬菜瓜果时,一定要清洗干净,谨防病从口入。
肾移植患者要符合哪些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尿毒症患者都可以进行肾移植手术的,要符合以下条件:
(1)尿毒症患者年龄范围最好在12-65岁之间;患者年龄大于65岁,但心脏、肺脏及肝脏器官功能正常,血压平稳,精神状态良好者,也可考虑作肾移植术。
(2)患者为慢性肾炎尿毒症终末期或其他肾脏疾病而致的不可逆转的肾功能衰竭;
(3)经过血透或腹透治疗以后,尿毒症患者一般情况好,体内无潜在的感染病灶,能耐受肾脏移植手术者;
(4)没有活动性溃疡、肿瘤、肝炎及结核病史,也没有精神、神经系统病史的尿毒症患者。
(5)与肾源的组织配型良好的患者。
随着现代科研技术的发展,肾移植成功率有了提高,大多数肾移植中心对移植患者无绝对的年龄限制,主要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决定是否施予肾移植。
夫妻间肾移植肾移植是治疗尿毒症比较有效的方式,到现在为止,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并不算很高。并且手术后的排异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夫妻间实施的肾移植,明显高于尸体供肾移植的存活率。
夫妻间供肾移植的存活率等同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上很相似,而且因为性生活的密切接触,生育过子女之后,双方体内就会有抗原的交换,细胞的嵌合,组织有相容的地方,从而形成免疫耐受,手术后排异性小。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常年做爱的夫妻相互之间的体液得以充分交流;因此当其中一方需要移植对方的器官时,其排斥性会明显的降低。
因此,符合共同生活两年以上的条件,血型相符的夫妻,即可进行肾移植,临床效果很好。
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时机尿毒症患者的肾移植手术,应该在什么时机比较合适呢?这要很据患者及手术的情况来决定。
常规血透患者,移植之前24小时内必须充分透析一次,以清除体内的代谢产物,不过术后出血发生。
腹膜透析患者一般持续腹透直至手术前,如果没有感染可以在肾移植成功之后2月再拔管。但是做胰肾联合移植的腹透患者应在植肾时拔管,以免影响手术操作。
有的说法认为透析时间在半年以上,受者移植后体内免疫抗体减少,但从环孢素的广泛应用,已没有必要因此要求透析时间。但部分学者坚持对患易复发肾脏病的尿毒症患者,须持续透析6个月以上再考虑肾移植。
至于采用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对患者肾移植后肾存活率的影响没有差异。
解决肾移植长期存活的途径主要解决免疫反应其途径有:
选择合理的供肾 从免疫角度选择供肾需进行下述检查:
①淋巴细胞毒试验(直接交叉配合试验)检测受者体内是否有预存抗移植肾抗原的抗体阳性时不用
②红细胞ABO血型系统按输血要求进行选择;③白细胞抗原(HLA)配合情况人体第 对染色体短臂上有HLA区包括已括已知的ABCD及DR等基因位点若以每个位点个抗原计从已知的近百个抗原做排列组合则会出现多达百万个表现型因此在无关人之间找到完全配合的几乎不可能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DR抗原与肾移植存活有较密切关系近亲间由于遗传规律HLA抗原相同的机率比无关人明显高术前应认真配合以选择合适供肾而在无关人间只能做到相对配合以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因此经过上述诸试验可基本预防超急排异反应的发生选择相对合适的供肾不能完全解决组织相容性问题
抑制免疫反应 既然在无关人间难于选择到组织相容性完全一致的供者就需采取抑制免疫的措施以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期其措施包括;
①免疫抑制剂常用者为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有时辅以环磷酰胺尸体肾移植肾后其一年存活率为%左右亲属肾移植则为~%或更高近年来应用环孢霉素A后不但减少了上述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使人/肾年生存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免疫抑制剂也包括一些生物制品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最近又制成特异性较好的单克隆抗体OKT使排异反应的治疗得到进一步提高②手术消除淋巴细胞包括胸腺切除脾切除和胸导管引流术等已不作为常规方法应用只有移植前白细胞过低时行脾切除少数做胸导管引流淋巴液经过滤去除淋巴细胞后再输入人体③放射治疗:有全身照射(包括体外循环血照射)已基本弃用移植肾局部照射尚用来治疗排异反应
上述措施确可使移植肾存活期延长但它是非特异性的用后全身免疫力下降易于发生各种感染(细菌病毒和原虫)肿瘤发病率也明显较正常人群高加之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库兴氏征糖尿病及应激性溃肠也可出现为此仍应探索一套合理的用药方案
特异性免疫抑制 专门针对移植肾产生作用不影响全身免疫力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增加目前尚属实验阶段距临床应用尚需做大量工作
影响肾移植效果的其他因素 肾移植效果尚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输血可提高移植存活率机理尚不清楚但效果是肯定的
②血透析:可改善病情易于耐受手术同时有资料说明透析时间长的移植效果好
③供肾质量:正常肾脏热缺血时间超过半小时移植后较难恢复功能热缺血时限越短越好
④手术技术:移植肾置于髂窝肾动脉与骼内动脉端对端吻合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输尿管与膀胱吻合技术上比较简易但病人体弱凝血机制稍差手术应认真细致才能避免合并症(如出血感染淋巴囊肿尿瘘等)提高肾移植效果
⑤再移植:除移植后近期内由于排异反应失败者外一般认为再次移植的效果与首次移植相似甚至由于首次移植后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故再次移植应更好一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