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等。
声腔特点我国戏剧有四大声腔系统:皮黄、梆子腔、高腔、昆曲,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留存剧目最多的,当数梆子腔。其实,皮黄也可以算作半个梆子腔,因为皮黄是由“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的混合声腔系统,而其中的“西皮”,则直接由梆子腔演变而来。我国有大量的戏剧剧种属于梆子腔系统,还有许多非梆子腔系统的剧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到过梆子腔的重大影响。
从戏剧音乐的结构形式来分,我国戏剧可分为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两大基本形式,前者又称为“联曲体”,后者又称为“板腔体”。梆子腔是一种形成最早、最曲型的板腔体结构形式。
所谓“联曲体”,是把许多首乐曲按照一定的宫调类别和排列次序组织起来,变成整套的乐曲,通过曲牌的更迭来实现旋律的变化,属于多曲体结构形式;而“板腔体”则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将这首乐曲作种种不同的变奏发展,属于单曲体结构形式。板式音乐以一对上下句作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可以用一对上下句组成一段独立的乐曲,也可以用若干对上下句组成一段乐曲,在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上比较灵活;板式音乐唱词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节奏整齐,在衬字的运用上也更为自由;板式音乐可以灵活地运用原板(二四拍)、慢板(四四拍)、流水(一四拍)、二六、散板、导板、摇板等多种节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节奏变化的戏剧性功能,因此,在板腔体剧种中,节奏变化对于推动音乐形象的展开、表现戏剧矛盾冲突和剧中人思想感情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梆子腔中,承担指挥、引导整个戏剧音乐节奏变化任务的,是以硬木(通常是枣木)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梆子,梆子腔即因此得名。
历史沿革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
梆子腔是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和民间小戏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不少人认为,梆子腔的直接前身是吹腔,也叫陇东调或西秦腔;而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则产生于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和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分别形成了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所以,同州梆子在陕西也被称为老秦腔。
各地分布梆子腔(秦腔)形成后即盛行于陕西,并广泛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在陕西境内,秦腔分为四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中路秦腔也叫西安乱弹,以西安为活动中心;南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安康一带,也叫汉调秦腔、汉调桄桄、桄桄戏;西路秦腔以原凤翔府所属地区为活动中心,凤翔府旧称西府,因此西路秦腔也称西府秦腔。
清代中叶,梆子腔已越出秦地,大量向其他地区流传。至乾隆年间,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在所流传的地区,梆子腔银快地就与这些地区原来的乡音土调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
梆子腔在山西的流行、发展,形成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为山西境内的四大梆子戏,其中,中路梆子又称山西梆子,就是现在的晋剧。
梆子腔流入河北,发展为河北梆子、老调梆子、蔚州梆子、武安平调、泽州调等,其中,老调梆子又分为东、西、南三路。河北最有名的是河北梆子,又称为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指天津卫),广泛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
在河南,则有河南梆子、怀梆、宛梆、大平调等。河南梆子即现在的豫剧,广泛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天津、青海、西藏、新疆亦有豫剧剧团,豫剧又分为豫西调(也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四大流派;怀梆流行于河南沁阳一带;宛梆也叫南阳梆子,流行于河南方城、镇平、南召、西峡等地;大平调俗称大梆子戏,因其所使用的梆子特别大而得名,流行于河南滑县、濮阳及山东、安徽、江苏部分地区。
在山东,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汶上梆子、枣梆等。山东梆子流行于菏泽、曲埠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因菏泽古称曹州,山东梆子也曾称为曹州梆子;章丘梆子也称为东路梆子。
此外,在安徽有安庆梆子、沙河梆子;在贵州,有贵州梆子戏;在云南,有滇梆子(即现在的滇剧),等等。除了直接可归属于梆子腔声腔系统的剧种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戏剧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梆子腔的影响。汉剧,旧称楚调,也称汉调,曾广泛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清中叶进北京,与徽调融合而演变为京剧。汉剧的声腔有西皮、二黄。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后演变为“襄阳腔”,后改称“西皮”;梆子腔入川,演变为独具一格的“四川梆子腔”——弹戏,成为川剧的五大渊源之一;在浙江,绍兴乱弹(即现在的绍剧,也叫绍兴大班)、温州乱弹(即瓯剧)、金华戏(即婺剧)、台州乱弹、黄岩乱弹、处州乱弹、浦江乱弹等乱弹戏,均受过梆子腔的重大影响,至今其声腔中,保留着秦腔传入南方后演变而成的成份,其保留剧目中尚有不少来自秦腔的剧目;至于广东粤剧的唱腔,博采多家,是先有梆子而然后与二黄合流;粤剧的梆子,系融合了南方梆子(安庆梆子)、乱弹诸腔、襄阳调、北方梆子诸因素形成的风格独特的声腔。
(这个词条中的内容,除了顶上的那一段以外,全部抄袭自我几年前在西陆“大漠文海”和“四十情怀”论坛上以伴月星的ID发表的一篇文章《梆子腔》,这也太不仗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