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唐山镇唐山镇位于淮南市西大门,北枕八公山,南临瓦埠湖,东连谢家集主城区,西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接壤。辖12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35亩,林业面积6000亩,可养水面700亩。总人中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万人。境内省级森林公园卧龙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与资源优势明显,102省道与310省道在此贯穿交汇,水路航运以东淝河能淮河入长江。该镇充分发挥“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优势,结合城镇建设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电、路、通讯、社区服务等条件日趋完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该镇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和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近年来,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施家湖千亩水产科技园经市级验收后,现建有大滩头千亩粮油科技种植示范户基地、乳山万亩经果林基地和一批综合养殖场,引导波尔山羊、黄牛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坚持“以环境换投资,以服务换效益”,打造引资“洼地”,优化投资环境,引资建设了平山林业公司、振兴蓬帆公司、正贵商贸公司建材大市场、钢材大市场、方汇塑料装饰、通讯机械公司、春海商贸公司花卉中心、春林水产公司等项目,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

2.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位于淄博市桓台县县境中部,东邻索镇,西靠周家、新城、田庄三镇,南接果里镇,北依邢家镇,镇南北纵距7.5公里,东西横距6.4公里,面积43.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5%。辖唐一、唐二、唐三、唐四、唐五、贾家、前大、后大、巴王、邢里、前七、后七、莫王、大有、兴旺、郭家、楼一、楼二、东周、于堤、浒家、徐店、宋店、石店、薛庙、西毕、西马、八里、古城、仁和、王茂、郑家32个村民委员会和同济万鑫生活小区1个居民委员会,共33个行政组织。1984年4月由人民公社改为镇政府。2002年全镇11171户37803人,其中非农业630户2089人,比1988年减少322人。有汉族、蒙古族、布朗族、满族、傣族、彝族、布依族、白族、拉祜族9个民族,少数民族17人。

地貌特征南高北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西南部最高,海拔21米,东北部最低,海拔12米。南部为鲁中山区閧麓冲积平原,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主要为褐土及潮褐土。前后大王及仁和、古城、薛庙、西毕一带为褐土,处在缓岗地带。兴旺、郭家、东周、楼子一带为槽状洼地土壤类型,为褐土及砂姜黑土。其它地带为潮褐土。全镇有耕地42176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4%。

镇内交通便利,寿光至济南路横贯东西,唐山至华沟路与于堤路相接,纵穿南北。

主要自然灾害,1990年6月10日,王茂、薛庙等村部分地块受轻雹灾,受灾面积达200余亩,小麦减产三成。1994年6月15日,西马等村部分地块受轻雹灾,受灾面积150余亩,受灾地块小麦减产近两成。1997年8月19日,遭受强大风灾, 8000余亩玉米被刮倒。玉米减产20%。

农业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988年,全镇小麦播种面积4.24万亩,玉米3.6万亩。小麦单产376公斤,总产1594.24万公斤;玉米单产418公斤,总产1505万公斤。1989年大旱之年,小麦亩产426公斤,玉米亩产583公斤,小麦、玉米耕亩单产达到1009公斤,率先实现江北第一个“吨粮镇”。2002年,全镇优质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面积分别2.8万亩,小麦单产468公斤,总产310.4万公斤;玉米单产613公斤,总产1716.4万公斤。小麦、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创我国北方大面积整建制均衡增产生产典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经济作物以棉花、蔬菜为主。 1988年,全镇棉田面积756亩,亩产200公斤,总产15.12万公斤。受国家价格影响,1994年,棉田面积达到1409亩,亩产250公斤,总产35.23万公斤,亩收入1250元。1995年,棉铃虫害严重,亩产下降到150公斤左右,亩收入750元左右。1996年,植棉面积下降150亩。2002年植棉面积开始回升到940亩,亩产籽棉250公斤,亩收入1250元。

蔬菜,以白菜、芹菜、大葱、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豆夹、芸豆、韭菜、圆葱种植最普遍。其中芹菜、黄瓜、白菜、韭菜、豆夹等种植历史悠久,白菜、芹菜、圆葱产量高、质量好。1988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2500亩。1994年,常年菜、大棚菜、季节菜等12000亩。2001年,全镇种植拱棚西瓜1000亩,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亩收入3500元。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称号”。唐四村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西瓜生产专业村”。特色农产品:[3]林木,肉鸡

畜牧业 1988年,全镇畜牧业开始由传统分散经营、粗放管理向集中经营、高效低耗方向转变。1990年,大牲畜存栏5600头,猪饲养量12150头,年存栏4925头,比1988年增加2405头。同年,镇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成畜牧开发中心,带动全镇养鸡业发展。5月27日,原农业部长何康为唐山镇题词:“建成吨粮镇,畜牧双丰收”。1991年,全镇养鸡专业户350户,村办养鸡场13处,蛋鸡存养30万只,肉鸡饲养100万只。1998年,全镇存养牛6950头,饲养量达到1.16万头;生猪存栏9800头,饲养量2.8万头;蛋鸡存养50万只;羊饲养1.2万只,存养5000只。2002年,畜牧养殖小区182处,养殖户4900个。畜牧业产值76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

林业 1988年,全镇植树10.5万株,林木覆盖率6.8%。1989年实现“农田林网一步到位”,农田林网化面积4.76万亩,占宜林网面积的95.1%,其中新建林网18276.8亩,补植林网17600亩,植树13.8万株。1994年,全镇完成了“八五”绿化任务。林业覆盖面积1618.8亩,林木覆盖率16.8%。2000年,以公司、基地、农户结合方式,大户投资,分散管理,互惠互利。建立雪松育苗基地200多亩,绿化苗木2000余亩,速生丰产林2300多亩,经济林400多亩,果树大棚20多个。2002年,镇依托省林业局苗木调剂中心,建起了2500亩林业育苗基地,先后引进欧美杨107、108、109、110、中林2001、2025、银杏、白腊、国槐、雪松、青桐等优良树种。新树种林业育苗1500亩,实现当年育苗当年见效,亩收入达3000元,全镇增收450万元,人均苗木增收118元。同年2月,全省林木种苗交易会在唐山镇于堤村召开,交易额3500多万元。

工业 1988年,全镇工业初步形成建筑、铸造、毛纺、化工、轻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九大门类、五大行业格局,至1990年,镇、村工业企业120家,工业总产值由1988年的5815万元增加到10031万元;利税由188万元增加到550万元。主要企业有:唐山蠕墨铸铁厂、济南化工桓台分厂、唐山缫丝厂、化工三厂、前大毛纺厂、于堤毛纺厂、后七棉纺厂等。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竞赛活动,到1992全镇工业总投入6500万元,其中镇办工业投资4500万元,村办企业2000万元。办成合资企业4家,利用外资60万美元,与台湾地区合资创办了淄博仁仁服饰有限公司,成为桓台县第一家直接出口创汇企业。新上村办工业企业28个,新产品开发20个,其中有4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稀土蠕墨铸铁产品开发获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1993年镇、村办企业分别投资2300万元和1000万元,新上和技术改造项目69个。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3.9亿元,利税1950万元。1994年,受国家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及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电镀厂、印刷厂、被服厂、铸管厂、织布厂、毛纺厂、炼钢厂、轧钢厂等十余家镇、村办企业停产或半停产。1998年,全镇调整所有制结构,先后对万鑫、蠕铁、化三厂、缫丝厂、仁仁服饰厂、畜牧开发中心等36家镇、村办工业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拍卖等形式改制。促进化工、铸造、建筑、木器、印刷、建材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东岳集团氟制冷剂产品打入西欧市场,年供货3000吨,供货值6000万元。宝源公司主导产品盐酸羟铵和灭多威肟产品出口东南亚、西欧,年创汇100多万美元。全镇先后建成了东岳、万鑫2家国家级企业集团和蠕铁1家省级企业集团。全镇民营企业达到6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26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跨入了全省乡镇100强行列。2002年,全镇以发展民营企业为重点,抓投入,上项目,完成生产固定性资产投资2.5亿元,有2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实现13.58亿元,同比增长40.4%,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8.34亿元,销售收入7.7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全年引进县外资金1.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2158万美元。

建筑业 1988年镇建筑公司设安装公司、地基基础公司和19支施工队,从业人员6223人。固定资产1078万元。1991年,镇建筑公司改制为淄博唐山建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资质晋升为二级。至1992年,全镇建安产值1.6亿元,比1990年增长51.25%。其中,镇办建安产值8500万元,劳务收入2400万元;村办建安产值7500万元,劳务收入2000万元。唐一、唐二、唐四、楼一、后七等村建筑公司企业资质晋升为三级。1993年,市场萎缩,西马、东周、邢里、唐二、唐五等十余家村办建筑队自行解体。1997年,建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市建工系统率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同年2月,镇建工实业有限公司改制为山东万鑫集团。1998年2月,兼并县建筑工程总公司,被列入全县七大重点企业集团之一。2001年,万鑫集团企业资质晋升为一级。2002年,全镇建筑业业发展到8个土建公司、5个专业化公司、6家参股单位。企业资产增加到33407万元。年接工程153项,完成施工面积80万平方米,竣工工程合格率100%,建安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9536人。先后创出“泰山杯”2个,部优工程1个,省优工程42个,市优工程106个,并获得“全国先进施工企业”、“首届中国百佳企业形象奖”、“国家全面质量管理金屋奖”等百余项省级以上荣誉。

第三产业 1988年,镇域商业网点有镇供销社3个门市部和西毕、徐店、于堤、楼子、大有、后七、前七、前大村8个各供销点,个体商业网点遍布各村。农村集贸市场有唐山、楼子、西毕3个集市,唐山集市最繁荣,东西延伸1300余米,南北延伸250余米,日常市场贸易人员5000余人,每逢春节达到10000余人,1992年境内新辟商业街4条,总长5000米,新增服务网点210个,新增个体工商户250户,第三产业投资1300万元,总产值达1400万元。 1995年,徐店、后七两村设立集市。1998年后,薛庙、西毕、徐店、于堤、楼一、兴旺、唐二、前大村设立夜市。2002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42家,从业人员683余人,年贸易成交额在205.2万元以上。

文化 1982年2月,建成容纳观众1000余人影剧院,经几次改造,集图书室、游艺室、阅览室、广播录相室、老年活动室和门球场、影剧院、农民业余学校于一体,藏书近3万册。每逢春节、元宵节各村组织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唐二、唐三、后七、兴旺、薛庙等村以高跷、旱船、舞狮、花轿、花鼓、花杆等扮玩耍最活跃。同济万鑫幸福小区演出的小品《赶鸭》,西毕村自编自演的小吕剧《争爹娘》被市电视台采访、播放,文艺汇演获县一等奖。1988年,境内32个行政村均设广播室,广播喇叭3500只。1994年,电视机在农村普及,广播喇叭陆续停播,镇电影队撤消。2002年,全镇拥有电视机15000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3000台,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以上,覆盖率达100%。户均电话普及率达85%,覆盖面达100%。

教育 1988年,全镇有29处幼儿园,48个班,入园幼儿1521名,3至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87%, 1999年年,各村幼儿园合并为12处,38个班,儿童入园率达97%。 2002年,全镇幼儿园13处,40个班,在园幼儿1316人。幼儿入园率达98%。

1988年,全镇有27处小学,132个班,在校生3350人, 1998年并校合班后,小学调整为11处,73个班,在校生246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100%。

1988年,全镇有7处中学,45个班,在校生2520人。1991年,新建唐山二中。1994年,境内中学调整为3处。2002年全镇初中学校调整为1处,48个班,在校生2423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1988年,全镇教职员工有390人,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42%;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67%,到2002年,全镇中小学教师325人。其中大专学历153人,本科学历35人,中师学历137人。中小学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8%、100%。高级职称教师36人,中级职称教师155人,助理级以下职称教师134人。

卫生 镇设卫生院1处,于堤、西毕、西马、后七、楼一、大有村设分院,其它26个村设卫生所。镇卫生院所辖东岳、同济万鑫幸福小区、海天(唐一)、街里(唐二)、郭家5处门诊。有 24个村实行合作医疗,占总数的 75%。

镇卫生院始建于1958年。1988年,有职工26人,业务用房900平方米。设床位15张,配x透视机一台。2001年6月,投资260万元,对卫生院进行整体搬迁,建有占地15亩,建筑面积2450 平方米的门诊大楼。至2002年,卫生院配置救护车2辆,拥有国内最先进的200ma光机、日本产光电心电图机、中美合资b超诊断仪、西班牙产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产血细胞分析仪、心电监护仪、脑电地形图仪等大中型设备26台(套)。

体育 全镇有老年门球活动场2个,篮球场48个,排球场8个,乒乓球场室内26个,室外17个。农村和企业以下象棋、打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娱乐活动居多,有组织开展活动较少。学校体育活动普及。 1999年10月,在全县田径运动会中,中小学各组均获第一名。2002年2月,获“发展桓台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计划生育 1995年8月,镇政府投资150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内设优生优育门诊,综合门诊16个科室。育龄妇女每年4次,无生育条件妇女每年2次,已怀孕育龄妇女每月一次健康查体。1988-1990年,计划生育率在96%,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2002年,有180对夫妇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晚婚、晚育率保持在99.8%以上,出生率12.6‰,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4.2‰。

宗教信仰 镇内有天主教、基督教。天主教以王茂村为中心,辐射徐店、宋店。王茂村设有教堂,教徒155人。基督教南片以于堤村为活动中心,辐射楼子、东周、石店、郑家、西毕、西马、八里等13个村。1996年教徒集资9000余元在于堤建立教堂。北片以前七村为活动中心,辐射后七、莫王、大有、后大、唐一、唐二等16个村。1991年教徒集资35800余元在前七建教堂一座。基督教徒从1988年的460人发展到2002年的1168人。

社会新风 1989年,为淄川、博山两区遭受旱灾捐献小麦60吨,现金1万元,粮票1000多斤。1990年,全镇抽出50多台收割机、脱粒机支援高青县麦收。同年7月,于堤村村民伊茂义,为抢救晕倒在酒糟池内村民献出生命,中共桓台县委追认伊茂义为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全镇捐款25000元,帮助王茂村一名患有肾病村民治病。1996年3月, 全镇捐款200万元,建成两幢40户的教师公寓。同年6月,为沂源县遭受暴风雨灾害捐款18万元,小麦28吨。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文明镇”。

唐山镇下辖村

[1]唐山镇唐一村 唐山镇唐二村 唐山镇唐三村 唐山镇唐四村

唐山镇唐五村 唐山镇贾家村 唐山镇前大王村 唐山镇后大王村

唐山镇巴王村 唐山镇邢里村 唐山镇前七村 唐山镇后七村

唐山镇莫王村 唐山镇大有村 唐山镇兴旺村 唐山镇郭家村

唐山镇楼一村 唐山镇楼二村 唐山镇东周村 唐山镇于堤村

唐山镇浒家村 唐山镇徐店村 唐山镇宋店村 唐山镇石店村

唐山镇薛庙村 唐山镇西毕村 唐山镇西马村 唐山镇八里村

唐山镇古城村 唐山镇仁和村 唐山镇王茂村 唐山镇郑家村

[2]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

39452

19427

20025

家庭户户数

11201

家庭户总人口(总)

36681

家庭户男

17723

家庭户女

18958

0-14岁(总)

7228

0-14岁男

3723

0-14岁女

3505

15-64岁(总)

28347

15-64岁男

13976

15-64岁女

14371

65岁及以上(总)

3877

65岁及以上男

1728

65岁及以上女

214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476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