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旗
蓝旗简介:
蓝旗;正蓝旗的简称, 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南端,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区。全旗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高峰期人口10.5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它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现出草甸草原的美丽景象。蓝旗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21条,湖泊147个。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蕴藏丰富,全旗有各种植物708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20余种。正蓝旗交通便捷,207国道、308省道、省际通道、桑蓝铁路、集通铁路、蓝丰铁路纵横交错。
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曾是大元王朝的龙兴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这里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语音标准基地和皇家奶食的供应地,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也是蒙古现代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的家乡
蓝旗历史悠久,元上都、侍郎城、昭斯乃木城都在蓝旗的境内;
闪电河,古称濡水,从沽源与丰宁两县交界的古巴颜屯图固尔山发源,越山林,过湖泊,迤逦前行,曲致如带,穿过沽源,绕蓝旗,经多伦,过承德诸地,汇小滦河、武烈河、柳河、暴河诸水,从喜峰口路过长城,奔腾直下,注入渤海,流程877公里。千百年来,她象母亲一样滋育着坝上草原,使这里山清水秀、天蓝云白、鸟语花香、牛羊肥壮。你可曾知道,美丽富饶的闪电河流域,在辽、金、元数百年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辽时称为"炭山",又称"凉陉",金时称"金连川"。遥想当年,"十万蕃骑饮滦河,莽莽草海虎鹿藏"。912年,辽太祖征奚,大获全胜,三月到滦河行宫,勒石记功。太祖崩,次子太宗耶律德光继续南征北讨,在凉陉驻扎策谋,有史可寻的就六次之多。及至景宗早夭,新寡的肖太后摄政,主宰了大辽。从此对宋大规模进犯,以实现她吞并中原的勃勃雄心。在闪电河流域,肖太后策划、坐镇指挥了"高梁河之战"、"瓦桥关之战"等战事。特别是"岐沟关之战"和"飞孤口之战",北宋趁辽景宗刚崩、圣宗幼小,集三路大军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肖太后亲率大军在蔚州、涿州与宋军浴血奋战,连陷城池。同年7月,斜轸统军在朔州狼牙村擒名将杨继业,"自是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
此后,从统和九年至二十五年连续十七年间,肖太后和圣宗都在闪电河清暑、巡幸,接受属国的进贡和部族的朝见,研究、部署安邦定国大计。闪电河流域的二道渠村东南的一处村落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瓷残片和一枚辽代的"太平通宝"。《辽史,地理志》载:"炭山,又谓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肖太后的封号)纳凉于持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径而已",所以辽人没有能给我们留下保存完好的地上建筑。相传为肖太后的梳妆楼,现已证实为元人古墓。美好的传说只能看作是世人对肖绰的怀念而已吧。然而,自古以来,夏天就很热,一千年前,沽源就是避暑的好地方____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迷人的金莲川位于蓝旗著名的元上都遗址周围,是附近滦河(闪电河)沿岸的一片清水绿地。其名最早见于《金史·地理志》曷里胡东川更名金莲川,世宗曰“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意”。此地因每到夏季
盛开一种金黄色小花而得名。据史料记载:“金莲花,花瓣似莲较制钱稍大,作为黄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基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澜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或五尖或七尖”。金莲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盛开于塞北的草原,为正蓝旗富饶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秀色,难怪元代以后的文人墨客,多有对金莲花的咏赞。清朝诗人胡会恩有咏金莲花诗:仙葩生朔漠,当暑发其英,色映金沙丽,香芬玉井清,倚风无俗艳,含露有新荣,试植天池侧,芙蕖敢擅名。其诗把金莲花比作天宫瑶池边的芙蓉之美。可见金莲花虽生朔漠,却似天池仙葩!金莲花被蓝旗定为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