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叶鹿蹄草

中文名: 圆叶鹿蹄草
拉丁名: Pyrola rotundifolia L.
科名:鹿蹄草科Pyrolaceae
中文药材名:鹿衔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细长,横生斜升。花葶上有1–2苞片,苞片长圆状卵形,鞘状,褐色。叶在基部簇生,4–6片,革质,圆卵形,顶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圆截形,有时近心形,边缘有不显著的圆锯齿或近全缘,长3–6厘米,宽2.5–5.5厘米,叶柄通常长于叶片可达2倍,稀少许短于叶片的。总状花序长6–16厘米,有8–15花,花开展或俯垂,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披针形,稍长于或等长于花梗;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5.5毫米,顶端渐尖,往下弯曲;花冠白色或稍带淡红色,开展有香气,径15–20毫米,花瓣片圆卵形,较厚,内凹,顶端钝,长于锷片1.5–2.5倍;雄蕊的花药顶端钝,开裂成2小孔;花柱长,向下弯曲,然后向上,长几等于花瓣,顶端环状加粗,宽于5裂的柱头。蒴果平扁状球形,长约5毫米,宽7–9毫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 生于云杉林下和山坡阴湿地。
药用部位: 全草
药用成份: 含熊果酚甙(Arbutin)、鞣质、挥发油、鹿蹄草素。
功能与主治: 袂气、补血、益肾、祛风除湿。治虚痨咳嗽,肾虚,劳伤吐血,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年来发现有较强的广谱抑菌作用,用于临床证明,对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感染性疾病及伤口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