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柴胡

中文名: 天山柴胡
拉丁名: Bupleurum tianschanicum Freyn.
科名:伞形科Umbelliferae
中文药材名:柴胡
形态特征: 灌木,高20–50厘米。根较细短,直径常0.3厘米左右。茎单生或从基部生出2茎,上部少量分枝。基生叶线形,有长柄,长6–10厘米,宽约2毫米;茎下部和中部的叶线状披针形,基部略抱茎,顶端渐尖,长10厘米左右,宽3–5毫米;茎上部的叶通常宽披针形,长1–3厘米,宽5–8毫米。伞形花序小,伞幅3–7,长1–3厘米,等长或不等长;总苞片2–3,披针形,长1–1.5厘米,宽2–4毫米,宽1.5–2毫米,具明显3脉,总苞片和小总苞片都贴伏于伞幅;花多且密集成伞形花序,花瓣棕色具黄色边。双悬果卵圆形,长约3毫米,成熟后密集成头状,每棱槽具油管1条。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 于海拔1,700–2,000米的山地阳坡。
药用部位: 根
功能与主治: 同金黄柴胡。
【药 名】:天山柴胡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伞形科植物天山柴胡的全草。
【功 效】:解表发汗,疏肝解郁。
【主 治】:用于伤寒病,外感发热,两胁胀痛,肝气不舒,妇人月经不调。
【性味归经】:苦,微寒。肺、肝、胆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要产于新疆天山一带。
【拉丁名】:天山柴胡 Bupleurum tianshanicum Freyn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