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星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家石申(一名石申夫)的著作。据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著《天文》八卷﹐这大概是石申著作的本名﹐大约在西汉以后才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等汉代史籍中引有该书的零星片断﹐其内容涉及五星运动﹑交蚀和恒星等许多方面﹐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他们的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云》等。《石氏星经》原著和石氏学派其他著作都已失传。不过﹐在唐《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 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 6个星官的记载)。计算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四世纪﹐即石申的时代相合(见三垣二十八宿)。自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官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或《通占大象历星经》。”因此﹐自宋以后又称它《甘石星经》。但该书中有唐代的地名﹐而且有巫咸这一家的星官。因此﹐它与战国﹑两汉时代所流传的《石氏星经》完全是两回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