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小吃
徽菜为中国主要菜系之一。多用山珍野味水鲜,重油重色,味道醇厚,尤以烹制鲜鱼有独到之处,这与安徽有马蹄、果子狸、三河麻鸭、肥王鱼、山鸡等特产,当地人长年饮茶等有直接关系。其烟熏技术别具一格。符离集烧鸡、雪冬烧山鸡、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等为名菜。安庆的豆腐、寿县的“大救驾”糕、阜阳的婆婆馍都各具特色。
阜阳曾经有那么多好吃的小吃,古楼广场的空气里都曾弥漫着沁人肠胃的香气。风味小吃的配方往往来自某个师傅的偶然触动,一旦形成食物,将使无数人的胃口打开。
四味元宵:在一锅里同时放入芝麻型、桂花香型、花生香型及肉香型的汤圆,味道丰富而且互不串味。
撒汤: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游访江南路过阜阳,走得又饥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妈妈,还有她的独生女儿。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店家婆笑脸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儿杀了两只肥老母鸡,用沙锅煨炖。时值初夏季节,乾隆和侍从坐在院中,一边饮茶,一边闲聊,等待用膳,谁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还不见店家送饭,乾隆饿得饥肠漉漉,命侍从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说:“鸡汤没煨好,请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烦,步出小店,看个究竟,只见店家婆正在门前月下磕麦仁。乾隆问道:“老妈妈,磕麦仁做什么呀?”店家婆答道:“俺这里没有稻米,都用麦仁烧稀饭吃。”乾隆双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麦仁走进厨房,对姑娘说:“把这麦仁放进鸡汤锅里好吃吗?”姑娘微笑道:“会好吃的。”说着掀起锅盖,乾隆把麦仁放了进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扑鼻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姑娘盛了几碗鸡汤,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用托盘端置桌上。乾隆品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经脱骨,与麦仁混和在一起,吃起来胜过皇宫御宴!乾隆连吃三大碗,赞道:好汤。乾隆膳后问店家这汤的名字,店家也不知道这汤的名字,于是小声嘀咕了一句“啥汤”。这啥汤本是阜阳土语“什么汤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误以为这汤就叫“啥汤”,乾隆一高兴想留下墨宝给这位店家,就问这店家啥字怎么写,可是这店家不识字不知道怎么写,还是乾隆身边的一个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为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的“sa”字。乾隆看看也像个字样,但觉得眼生,记不清什么时候在康熙皇爷字典里似曾见过。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sa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婆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sa”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sa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sa汤店。
枕头馍 :阜阳特产,又称阜阳大馍或大卷子馍。每个长约1市尺、宽约半市尺,重2——3斤,堪称馍中之王。其馍焦金黄,厚约半寸,香酥爽口;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湿润柔筋,干而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枕头馍源自南宋。南宋抗金将领之一的刘錡,他在顺昌(就是阜阳)抗金,打败金兀术主力,取得顺昌大捷。交战期间,正值新麦登场,为了坚壁清野,并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
格拉条: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阜阳,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 la)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格拉条是一种面条,都叫格拉条,很硬的,吃起来,没有很好的牙齿,是嚼不动的。格拉条吃起来,很香、很辣,当你吃它不放辣椒的时候,它的味道就少了七分。喜欢吃格拉条的人,性格一般都比较豪爽,那种一吃不可收拾,一望反顾,对待事物何事情不就是这样吗?格拉条只有在阜阳及辖区的三区四县才能吃到,除此绝无!
粉鸡 :阜阳经典小吃。粉鸡是用嫩鸡肉切成条状,拌上厚厚的红芋粉、鸡蛋,下到滚开鸡汤,放上葱姜,小白菜、黑木耳等即成。。
油茶:就是马虎汤,不过和河南的马虎汤不一样。河南的有草药味。阜阳的没有。当然我还是喜欢家乡的
鸡汤豆腐脑:和普通豆腐脑不一样,是用鸡汤冲的。那个味么,我就不说了,你自己想象一下吧
咸、淡马糊汤:
主要成分:(咸马糊汤)马糊面,豆皮丝,海带丝,花生,面筋(淡马糊汤)马糊面,芹菜,黄豆,芝麻盐
马糊入口绵软,味道极佳。咸马糊有些类似河南的“糊辣汤”,但没有那种辣味,是靠咸和鲜吸引人的,里面的豆皮丝和海带丝很有咬头。淡马糊青黄翠绿,浮着一层薄薄的芝麻盐,香味扑鼻。口重的年轻人对咸马糊情有独钟,口淡的老人和孩子更爱淡马糊。
另外,还有狮子头馍、烤方肉、油炸盒子馍等,阜阳的特色小吃是那么好吃,以致于大部分市民还不想离开它。那么怎么样让小吃体面地存在下去并发扬光大呢?如果说阜阳还没有相关经验的话,那电视上的食品广告应该能给我们以启示,“南方黑芝麻糊”“双汇王中王”等,这些都是农产品加配方做的市场的典范。
阜阳正是一个农业品资源丰富的大市,在农产品深加工上能不能将传统的小吃配方派上用场呢?让阜阳的小吃发扬光大,工业必须科学地介入,做大加工规模,同时掌握小吃工艺的人也应该克服传统技术时的血缘定位,工艺的确是一笔隐性财富,而如果失传,它只能成为一个记忆,遗憾的记忆,所以让我们来发展阜阳的小吃吧!让它走出阜阳,让它得到全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