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灯剧

剧种
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剧种。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唱腔
花灯剧的唱腔有两类,一类是略具雏型的板腔,艺人称“灯戏调子”,一类是曲牌,艺人称“花调子”。在一出戏中,板腔与曲牌可以混合使用,形成一种综合体制。板腔的板式较单一,只用若干个上下句反复演唱,最后加上一个“收腔”(也叫“放板”或“放腔”)结尾。经常使用的灯戏调子有:[ 出台调] 、[行程调]、[路调]、[数调]、[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黄]、[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花调子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五更调]等。常用的伴奏乐曲有:[游台]、[大开门]、[小开门]、[禄位高升]、[扫花台]等。常用的锣鼓牌子有:[三六九]、[扑灯蛾]、[半边月]、[金钱吊葫芦]、[牛擦痒]等。花灯剧主要使用筒筒(胡琴类拉弦乐器)、月琴等弦乐器及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表演
表演身段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的动作,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传统剧目已记录有100多个,其中小戏多取材于农村生活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拜年》、《姊妹观花》、《放牛拦妻》、《三访亲》、《巧英晒鞋》、《刘三妹挑水》等,大戏多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对花灯艺术进行调查、整理和革新工作。1956年专业的贵州省花灯剧团成立。之后,安顺地区也建立了专业的花灯剧团,编演了民间故事戏《七妹与蛇郎》,现代戏《典型人家》、《春嫂》等。此外,还有《拜年》、《三访亲》、《茶山会》、《货郎担》、《邀妹上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