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壮剧

【剧种】
云南壮剧是随阗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戏剧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壮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戏曲,曾称“土剧”。约在清嘉庆前后,少数民族歌舞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大部分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也有较多生活小戏,都在一定种度上反映了壮族生活和乡土风尚。使作三种语言和四种主要腔调。伴奏乐器有土锣、土鼓、钹、土二胡、土三弦、笛子、唢呐等。
【所含分支】
云南壮剧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3个分支。
富宁土戏
富宁土戏有近3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在富宁县城关、皈朝、剥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仑、花甲、谷拉、阿用、郎恒等乡镇,鼎盛时期业余戏班多达百余个。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或中国历史传说,传统剧目有《侬智高》、《弄娅王》、《弄隆洞》、《石达开》、《螺蛳姑娘》、《烈女救夫》、《林朋卖武》、《罗通扫北》、《打鱼杀家》、《双贵图》、《五虎平南》、《薛丁山征西》、《蟒蛇传》等。20世纪30年代,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了以七村九弄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的根据地,结合形势,创作了《农民为什么这样穷》、《劳农会是农友之家》、《红军战士打得好》、《我们胜利了》等短小精悍的革命剧目。富宁土戏音乐包括“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和“咿嗬嗨”4种声腔。各处声腔独立成戏,即某一个戏班只演唱一种声腔,互不混用。1959年11月19日成立富宁县文工团,1962年改为文山州壮剧团,4种声腔实现合流。
广南沙戏
至清光绪年间,沙戏在广南已很普遍。同治庚午举人、广南才子陆贷秋暮年观沙戏即作《竹枝词》一首:“老人厅畔筑高台,勒少勒帽得得来,笙箫鼓乐相杂奏,咙哑一声戏场开。”清末,受外来戏曲的影响,壮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间艺人,把固有的民歌、音乐、舞蹈、说唱、武术等融为一体,搬上舞台,形成了沙驱。沙戏的特点是舞蹈性强,以扇子为主要道具,生用团扇,旦用折扇。主要曲调,女唱“乖哥来”,男唱“依阿里”。布摩也把设坛打醮的锣鼓法令,祈神驱邪的咒语、鬼符搬上舞台,作为开台、收台程式。伴奏乐器主要有缧马腿骨制作的胡琴和鼓、芒等。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建立了北路的底圩、坡佣、弄追、西松和东路的里叩、乐贡6个沙戏班。民国以后,又建立了北路普卡、者卡,东咱板蚌、老寨4个戏班。
文山乐西土戏
形成于清光绪年间,流行在文山县备厚乡乐西村一带。有“追召士”“荣考吭”“咙埋”和“咙阿西”4个唱调,分别在仙场,收尾和剧中使用,表现各种悲欢离合和困苦情绪的唱词内容。在正朋初一至十五日内演出。演出前要进行开台仪式,设灵牌位,班主焚香,念祷词,乞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当时杀鸡献饭,以后开始唱戏,以演出《香出记》为开场,《闰张过五关斩六将》为扫台(剧目)。演出结束先拜本村观音庙,然后沿寨内主干道蔌寨心到武庙拜关公后卸装。传统的剧有《蟒蛇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生态环境】
云南壮剧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位于滇桂黔泛珠三角地带的滇东南一隅是云南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明清以来商业繁盛,各地客商云集,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文山地区古老而丰富的歌舞艺术资源为云南壮剧的形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养料,明末内地戏曲艺术的传入为云南壮乡埋下了戏曲的种子,清代云南壮剧形成前后大量内地剧种特别是广戏各分支在云南壮乡的演出、传播、交流为云南壮剧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