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币

简介澳门币,或称澳门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定流通货币,常用缩写MOP$表示,但正确缩写写法是pts。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4217中正式简称为MOP(Macau Pataca)。澳门的货币政策由澳门金融管理局管理。1澳门币可被分成100仙 (Avos)。澳门币的葡语名字“Pataca”源自曾在亚洲广泛使用的银圆“墨西哥的八个雷亚尔”(葡语:Pataca Mexicana)。
民间俗称

在澳门和香港的民间,澳门币常被俗称为葡币,以区别当时曾在澳门流通的广东银元和港元。不过葡萄牙的本土

货币实际上是另外一种货币,即士姑度(Escudo之粤语音译,中国大陆译为埃斯库多)或欧元(自1999年开始),因此澳门所称的“葡币”对不知情者来说易生混淆。
虽然澳门曾为葡萄牙殖民地,但大多数澳门民众都不懂葡语,不知道澳门币中圆和仙的葡语。尽管这两种单位都有其英语译名,却没有被广泛地用作为澳门币的独有英语或外语名称。 而澳门的中、小学教育中,大多数都选用香港的英语教材,港元的英语名称由此带到澳门,很多澳门人以英语读澳门币银码时都习惯以港元的英语说法,即Dollar(s)(元)和Cent(s)(仙)称呼。举例:把澳门币的英语说成“Macau Dollar”而不说“Macau Pataca”;“$10.5”会说成“Ten dollars and fifty cents.”而不说

“Ten patacas and fifty avos.”
发行

1995年后,澳门币的纸币由澳门金融管理局授权大西洋银行与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发行(之前一直由大西洋银行发行),由香港印钞有限公司负责;硬币则由澳门金融管理局负责发行。
钞票面额有1000、500、100、50、20、10元等面额的纸币,另有10、5、2、1元及50、20、10分铸币。1 元等于100分(AVOs)。
历史

澳门过去使用的货币是中国的银元和铜钱。1887年,澳门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905年葡萄牙大西洋银行与当时的澳门政府达成一项专利协议,由该行代表澳门政府发行澳门货币,9月4日,这项协议正式公布生效。1906年1月27日,首批面额为1元和5元的澳门纸币在澳门市场面上正式流通。 1952年6月铸币问市,面额为5元和1元、5 角、1角和5分等五种。1961年2月1日,1945年版正面印有“牌坊”图案的500、50、10 元面额及印有贾梅士(LUIS DECAMOES)像的25圆钞票停止流通。并限期兑换,过期作废。1980年1月,澳门政府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单独建立了澳门官方发行机构,并与大西洋银行达成协议:新发行的澳门纸币继续冠以大西洋银行的头衔,由大西洋银行代理发行,铸币则由新成立的澳门发行机构负责发行。
从1982年1月11日起,有些钞票停止流通,这些钞票是:
1958年版,正面印有贾梅士像的500、50、25、10元纸币;
1963年版,正面印有BISPO DBELOHIDR CARNEIRO像的500、10、5元面额的纸币;
1952年版,正面印有MIGUEL DE ARRIAGA BRUM DA SIIVEIRA像的100元纸币
1973年版,正面印有“园形楼门图案”的100元纸币票。
停止流通的钞票由大西洋银行限期收回,最后期限为1982年 12月31日。
1980年已经开始与港元之间实行联系汇率制度,以1.03澳门币兑换1港元。由于港元与美圆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所以澳门币与美元间接挂钩,汇率约为1美元兑(澳门币)8圆。澳门对澳门币与外币的进出境都没有管制,游客可以在澳门的酒店、银行、兑换店等地自由兑换货币。
1980年后期,由于当时实行的汇率制度允许不同货币价格之间存在自由浮动,因此曾经出现过如下的类似状况:1983年9月26日,澳门币兑换港元是一比一,即二者处于同一价位,于是大多澳门市民均在全澳各银行兑换港元;翌日,澳葡政府立即宣布:兑换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于当日起,以1.03兑换1港元的标准为固定联系汇率制度。
1982年1月11日,澳门发行机构第一次正式由大西洋银行代理发行1981年版新纸币。面额有500、100、50、10元和5元五种,同年1月,澳门发行机构又推出5元和 1元,50分,20分和10分五种铸币,1988年10月18日发行了1000元纸币。1992年1月2日起,新发行的面值为5元和1元的铸币在澳门市面流通,新币取消了旧市上的葡萄牙国徽,代之以富有澳门特色的设计。同年1月16日,新版10元纸币发行。
汇率(2009年1月1日)
1RMB=1.16988 MOP
1HKD=1.03 MOP
1EUR=11.1539 MOP
1USD=7.98271 MOP
1GBP=11.5709 MOP
100JPY=8.77606 MOP